伍淑賢
朋友愛紅酒,我卻一點不沾,以前喝酒也只是工作應酬,從不覺得酒好喝。至於咖啡,幾年前去牙買加,四周都是藍山咖啡,也覺好「聞」多於好喝,所以朋友笑我不夠中產。咱們財爺曾俊華二零一三年財政預算時提到的中產lifestyle,即是要喝咖啡和看法國電影兩條,我只是看電影算沾邊,但也非狂熱,有時更是糊裡糊塗看了,像最近的《金曲金后》(Marguerite),也是開場才知道是法語電影。
財爺說中產未必只是人工設限,而是看生活方式。身為政策官員,這是很奇怪的說法。我沒理論支持,但憑經驗,即使喝咖啡、看法國電影,甚至著作等身,天天逛博物館、參與知識分子活動,過着人們眼中典型的中產生活,要是沒有一定的收入,政府並不會視之為中產。相反只要入息到達某水平,統計部門必會把你當中產去徵稅和作社會規劃,理得你喝什麼看什麼。我覺得中產必然先是物質的,然後才是精神的,如只有精神活動而沒物質條件,對決策部門來說只是窮風流一類;這可沒什麼不好,只是不同的生存型態。
香港對中產收入的界線定得低,很多無端入了中產網的人,如還要養樓活兒的話,怕都沒多少閒情去看法國電影。真正有中上層收入的人,卻不一定對精神追求有興趣或定力,但他們普遍鍾情文化消費,是各式藝術節和表演節目的銷票支柱,支持已成名的藝術家,觀賞取態卻十分保守。香港的物質消費走得很前,對文化前衛的東西卻很冷漠,不關心也沒興趣去探索,反映出所謂中產在此地頗為詭異的現象。
香港當了百多年英國殖民地,卻沒沾染太多英人對階級的「血統」成見。港人仍信以成就而非出身論英雄,仍信英雄莫問出處,所以社會流動對我們特別重要。記得初出來工作時,有次跟澳洲老闆聊天,我不知為何突然問他,眼中的我是何種階級,他想了一回,說應是lower middle class,中產低層也。我一點也沒不高興,只後悔沒立即追問,他算不算upper middle cla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