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書蘭
不久前,我進行了一個和旗袍有關的演講,講述了我心中的旗袍情懷。可以說,我與旗袍的緣分,來自我的母親:自小看她穿着旗袍。我想,她除了夜晚睡覺穿睡衣以外,其餘的時間,全都是穿着旗袍。
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是,我在學校受了些委屈,回到家見到母親時,就撲到她身上,大哭一番之後,見到母親那件旗袍上面有我一大片的眼淚,原來那是母親一件很漂亮的旗袍。母親則沒說什麼,她將自己旗袍上的胸口針取下,扣在我的衣服上,然後輕拍一拍我,說「不要哭了」。也許是這樣,我對旗袍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情。
以前,我覺得自己對旗袍的喜愛是基於對母親的追思。現在更深一層的想法是,對民國風的一種追憶。我在台灣出生長大,在我生長的環境中,很多阿姨,個個都是身穿旗袍的。
談到旗袍,我認為與偉大的中華文化一樣,它具備強大的生命力。主要的原因,是五千年來不斷淘汰不合時宜的東西,而不斷吸收新的有用的事物,所以說,所有的傳統一定要具備新的元素、新的生命力,才可以一路傳承開來。例如旗袍,大家望文生義「旗」是滿清旗人的服裝。「袍」是上下相連的服式。其實旗袍的演變分為幾個時期。
一六四四年之前,即滿清未入關前,滿人在東北要騎馬、要狩獵。不分男女老幼,個個都穿袍服。一六四四年到一九一九年是旗袍一個轉變時期。為何呢?入關之後,旗袍已經闊身了,布面上有很多花飾,又有鑲邊,這表示滿人入了關之後的生活安定了、富裕了,不用靠狩獵維生,生活悠遊。但需要說明的是,滿清的文獻中服飾名目繁多,卻沒有提過「旗袍」這一名目,也就是說,這一名目是清朝滅亡十幾年之後才有的。旗袍真的是旗人袍服嗎?其實它已經融入漢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了。
旗袍的發展到了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產生新的變化。那時,很多女學生上街遊行示威,爭取男女平等。所以女孩子都穿和男孩子一樣的長袍。五四運動之後女孩子喜歡穿上襖下裙,即所謂的「文明新裝」。總體而言,旗袍具備了生命力。它自滿清入關後至今的數百年中不斷地演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