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向榮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中文系助理教授
《莊子.逍遙遊》旨為破除相對概念之執着,說明以無待心境遊世之妙理。
全篇以鯤鵬之飛起筆,描繪出一個廣大無窮的奇妙世界。惟大鵬騰飛萬里,並不是憑空而起的,牠需要做好準備,靜待時機,才能乘風翱翔。小鳥限於自身識見,無法想像大鵬高飛的遠大境界,於是冷嘲熱諷,自以為是。在這段故事後,莊子作出了以下的總結:
小知①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②,蟪蛄不知春秋③,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④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⑤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⑥。而彭祖⑦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小智比不上大智,短壽比不上長壽。何以知道如此呢?朝生暮死的蟲子,不會知道一個月的時光;春生夏死的寒蟬,不會知道一整年的時光,這些都只是短壽啊。楚國南海有一隻靈龜,以五百年為一個春季,五百年為一個秋季;上古時代有一棵大樹,以八千年為一個春季,八千年為一個秋季,這些才是長壽啊。彭祖至今還以長壽而傳聞於世,眾人都想與他相比,這豈不是很可悲嗎?
我們要體悟《逍遙遊》的相對概念,不應妄自菲薄,要如鯤化成鵬那樣,由小及大,藏器待時,為高飛做好準備。同時,亦要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破除個人成見,不自以為是、夜郎自大。
總之,凡事固有小大之別,但相對外在形式之大小,更重要是內心如何「用大」與「用小」,能否用得其所;只知「小」事,或空見「大」義,其實都是偏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個性,只要能盡自己最大的可能,活出自己的好,無待於外,不忘初心,已經足夠。因此,莊子在《逍遙遊》闡明小大有別,要人明白相對概念,放下執着成見;然後又在《齊物論》中破除小大之別,教人以無執的心念來感通萬物,達至「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自化境界,過一個真正的逍遙人生。
譯文
莊子告訴我們,世上萬事萬物,都是相對而生的,各有其自身價值,亦必各有其客觀局限。綜而論之,「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境界相對有大有小,智慧亦相對有高有下,而識見相對膚淺者,不會明白識見遠大者的境界。因此,小鳥不明白大鵬的境界,自以為比大鵬活得逍遙自在,殊不知彼此完全不同層次。不過,識見遠大與否,其實亦不過是相對而言──所謂識見遠大者,在識見更為遠大者面前,則又變成相對膚淺矣;如此類推,層層遞進,沒完沒了。
註釋
① 知:同「智」。
② 朝菌不知晦朔:朝菌,一種芝類植物(司馬彪、崔譔、支遁、潘尼等說)。一說,「朝菌」本作「朝秀」,指一種朝生暮死之蟲(王引之說)。晦,一個月的終日;朔,一個月的首日;晦朔,代指一個月。
③ 蟪蛄不知春秋:蟪蛄,寒蟬,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春秋,代指一年。
④ 冥靈:謂靈龜(羅勉道說)。一說,謂木名(李頤說)。
⑤ 大椿:大樹名。
⑥ 此大年也:此四字通行本無,據陳碧虛《莊子闕誤》引成玄英本補。
⑦ 彭祖:人名,道家傳說中的長壽人物,或說年七百歲,或說八百歲。
隔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