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百家廊:聽身體與靈魂對話

2016-05-30

胡艷麗

人的身體美不勝收,不僅限於感觀上的外在美,也包括源於思想的智慧之美,懂得欣賞的人,總能發現那承載着上帝造物光芒的華彩。在西方哲人眼中,身體的外在美是淺薄的,在歷史的星空中身體有過太多的意象,時而淪落為「臭皮囊」,時而化為渡人入天堂的「諾亞方舟」,時而又由客體躍居主體,成為完整的「我」。

深圳大學文學院的王曉華教授,在《西方美學中的身體意象》中,系統梳理了西方美學中的身體意象,重構了西方歷史上長期延續的身心之爭,其視域涵蓋了古希臘羅馬、中世紀、近現代和當代。傾聽先哲們在歷史時空中辯駁的聲音,仿若阿波羅的「神諭」-認識你自己,在祛魅的時代再次重回人間。

在人意識蒙昧,混沌初開的時期,人們尚不清楚自己與外物的區別。「對於原始部族來說,宇宙是擴大了的身體,身體是縮小的宇宙」,人的頭為天,腳為地,肩膀為高山,「我」為身體內的小人,即靈魂。它既是微縮版的「我」,也是「我」的生命所在。此時,靈魂高於身體,是人的生命本身。這種意識形成源於人將自我與動物分離開來的主觀意識,也是人類抵禦生死恐懼的一項法寶。靈魂若能超越身體,便可期待永生,期待天堂。

在古希臘美學譜系中,人是靈魂,而身體是靈魂的容納者,它既是包住靈魂的羅網,也可是承載靈魂的器皿,又或者是衣服、奴僕,總之身體是可以替換的,更有甚者將身體喻為耽於食色的牲口、與污泥等同的臭皮囊、限制靈魂自由的牢獄,因此,靈魂要想超脫,便需要超脫沉重的身體。也有人將身體視為靈魂的夥伴、自我驅動的小船,或者是獨立城邦,這是身體作為靈魂從屬者地位的一次提升,但依然沒有超越靈魂。

需要指出的是,靈魂高於身體的觀點,之所以能在歷史時空中經久不息,既源自人們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同時也因它的「政治正確」,它為社會層級結構出現提供了理論基礎。正因靈魂高於身體,依靠思想而生的人則高於依靠體力而生的人,腦力勞動者自然有了凌駕於他人之上的合理性,這種合理性又進一步加速了腦力勞動者和體力勞動者的分裂。正如作者所言「崇拜頭,是身體政治的重要特徵」,而社會政治又進一步賦予了國王「首腦」的喻意,以國王之頭,統治社會軀體,由此也完成了由統治者到靈魂,再至神的過渡和飛躍-統治者就是社會的靈魂,就是活在人間的神。

科學是袪魅的利器,伴隨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人們發現了「靈魂」的虛無,它不過是由身體機器生發出來的產物。拉.梅特里、狄德羅、霍爾巴赫、費爾巴哈等人先後發聲,指出我即身體,身體即我,身體從長期被壓抑的客體位置,躍居主體。然而這並不意味着靈魂從此退出歷史舞台,只是靈魂與身體之間的楚河漢界漸漸被模糊。靈魂由國王的位置,退居到隱者,成為人們完善自身,抵禦世界各種創傷的湯藥,儘管「他所承載的實際功能愈來愈少,但它漸趨稀薄、遙遠、曖昧的背影依舊遮蔽着身體的真實身份」。

在科技昌明的時代,再次探討身體與靈魂的關係,已絕非是「認識」問題,更不需要從生理的角度再次證明思想源自身體,這已然是一道社會文化命題,甚至是「政治」選項。

「傻瓜,他殺的不是你,而是你小小的軀體。」這是古羅馬著名的斯多葛學派哲學家調侃貪生怕死者的一句名言。假如將它用於戰爭,則是激勵士兵捨生忘死的精神毒藥,假若將其送於被壓迫的奴隸,則是勸人隱忍,自輕自賤的無形神器。假如將這句話顛倒過來呢?「傻瓜,小心你的身體,它是你的全部。」這樣無異於勸告人們珍視肉體之慾、肉體之求,讓人的生物本能統治人的社會本能,那麼世風淪喪,縱慾狂歡,文明的倒退就指日可待了。

在現代社會,「靈魂」只是人們的一個筆頭寶,當人們不再信仰靈魂,滿足肉身物質的各種需求便開始極度膨脹,人們生活必需品的清單一再拉長,直至地球難以承載負重。這都不能不說是「靈魂」凋零種下的惡果。筆者以為,將「靈魂」留在心中,為理想、夢想,甚至是幻想,留下一個安置空間,未嘗不可,就如同唯物主義者,同樣可以在佛學中找到心靈的安慰與寄託。

作者坦言,本書的形成過程就是一個「送神」的過程。作者堅持身體與靈魂的一元論,要讓「神」在人的身體,和社會的思想中退位,摘掉身體背負的「囚籠」、「臭皮囊」惡名,重歸身體的美學。在書中,美學指的遠不是身體視覺層面的美,而是身體的本體論地位。身體誠然具有脆弱性、短暫性,無法如同臆想出來的靈魂那樣不朽,但也正是因為身體的脆弱性,人才有了時間的概念,有了構建社會體系,以群力抵抗脆弱的動力。王曉華在書中指出「身體的脆弱和短暫絕非缺陷,相反,它們恰恰意味着生存論上的優越性,我們應該做的不是詛咒身體的脆弱品格,而是從它出發規劃我們的生存。」這也恰是身體美學,超越感官之後的理性意義。

在繁華浮躁、物質充裕的社會中,我依然希望人們在尊重身體,承認身體之美的的基礎上,讓思想與信仰復歸,以對精神的滋養取代對肉體的無限迎合,還人們以清明的生活,以有限身軀追尋無限廣闊的精神世界,而不是以此身趟過物質之河,「心靈」卻空無一物。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