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談及部分俚語如throwing shade和on fleek,都是源於美國少數族群,探古尋源中難免揭開美國文化不光彩的一頁︰語言挪用(language appropriation)。
美黑人仍被歧視
美國研究性別及種族文化教授Robin Boylorn在2015年初刊登於英國日報《衛報》(The Guardian)的文章中對此大興問罪之師,諷刺源於非裔美人的語言,要待白人「宣示主權」後,黑人才可安然使用,她更狠評︰「大眾文化將本屬非裔美國人的方言普及,此舉不單可視為偷竊,更不幸地曲解或誤用詞語。」語言學家Jane H Hill亦否定語言挪用為強勢文化(或白種美國文化)欣然擁護次元文化之善行。
此等盜用行為不單限於語言,在美國本土,黑人的文學、時裝和飲食文化常被公然表揚,甚至盲目追捧,但另一邊廂,黑人依然被歧視、箝制、迫害。面對如此不公,坊間除了如「重視黑人生命」(Black Lives Matter)此類社會活動或抗爭外,不少積極分子和藝人都陸續對文化挪用表態。
美國著名說唱歌手Macklemore一向關心社會,利用歌曲反對種族歧視,身為白種人的他,最近發表的歌曲《White Privilege II 》(白人的特權II)就是為黑人發聲︰「我們把黑人文化搾乾搾淨,但何時我們才會尊重黑人生命?」
愛其菜式 嫌其移民
在美國,幾乎所有白人也直接、間接、甚至不知情下犯上盜用他人文化的罪名,挪用黑人和LGBTQ(男女同性、雙性戀者、跨性別者和酷兒)文化之舉尤其猖獗,諷刺的是,被強奪文化的社群卻是美國社會中被排斥的對象。情況就如美國與墨西哥愛恨交纏的關係︰美國人對其南方鄰居的部分文化趨之若鶩,如對方的飲食文化,但同時又視墨西哥非法移民為過街老鼠。如此挑五嫌六之舉絕不代表完全了解和接納別人文化,白人私吞少數社群的俚語亦不可打上「模仿是最真誠的恭維」的旗號。
促成語言挪用亦乃因利字當頭。在社會媒體高度發展下,黑人和拉丁美洲人社群發明的新穎語言不但得以廣傳,白人往往能化之成為商機。
美國文化產業已成為日進斗金的大生意,不是攫奪最新最潮之副產品,就是將固有的重新包裝,賺個盆滿缽滿。例如專售墨西哥食品的美國連鎖式快餐店Taco Bells,在社交微博平台Twitter上形容其炸玉米卷可口得叫人#onfleek(解作頂好的黑人俚語)。
行為大膽的美國歌手Miley Cyrus在去年一樂壇頒獎典禮中與另一男歌手對唱時將臂部左搖右擺,作出挑逗的跳舞動作,被傳媒冠名「twerking」的創立者,但其實「twerk」一字早見於2000年美國黑人饒舌組合Ying Yang Twins的歌曲《Whistle While You Twerk》。
白人新潮 黑人犯罪
曾六度奪標的美國國家籃球協會(NBA) 球星Kareem Abdul-Jabbar退役後轉型為作家和電影工作者,他在去年刊登於《時代雜誌》的文章亦苦笑道:「白人作黑人打扮可引來時裝雜誌的垂青,黑人作同樣打扮卻引來警方的注意。」
真正的語言交流並非選擇性地搬字過紙,而是誠心接納及尊重對方文化根源。■譯文︰鍾可盈 恒生管理學院英文學系高級講師
英語原文︰Ms Madeline PETERSON(全球/本地意識及文化修為:恒管英語活化計劃)助理
隔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