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江學海 > 正文

恒管清思:說話夾雜英文 詞彙漸變單一

2016-06-03
■連詩雅早前在真人騷中,因為中英混雜而被網民批評是「港女」。資料圖片■連詩雅早前在真人騷中,因為中英混雜而被網民批評是「港女」。資料圖片

早前播出的電視真人騷,年輕女歌手因中英夾雜的說話方式,引來「超級港女」的譏諷。然而,香港人素以中西文化的混血兒自居,不中不西的說話風格,早已是香港人的標記,實非「港女」的專利。

由來已久 愈見嚴重

遠在1925年的《華字日報》,便載有署名「蓮社主人」的舊體詩。詩中提及︰「交談時用中西語,說笑先生括摩靈。」所謂「括摩靈」,即為英語「Good Morning」的音譯詞。可見中英夾雜的說話方式,早已是香港由來已久的「本土」特色。

時至今日,香港人在日常交談中混入英語詞彙,情況可謂有增無減。如香港人常說:「這份文件是最update的嗎?」「讓我先jot down這些資料」等等。誠然,以上句子中的英語詞彙,可謂深具「香港特色」,但並不符合英語的準確用法。

當然,香港這種不中不西,「中不成、西不就」的語言習慣,一直受到不少語文老師所批評。然而也有一些人指出,語言旨在促進人際間的交流,若然中英夾雜的說話方式,無礙彼此溝通,又何須執着於語文的純淨呢?

影響思考 欠缺多元

因此,在批評香港人說話中英混雜的同時,更值得思考的是,這種表達方式是否真的能準確傳情達意?這種語言習慣,又會否影響人們的中英文的水平?舉例說,香港人凡事皆說「share」(分享),不論是美味的甜點、有趣的消息,還是失戀的傷痛,以至個人的奮鬥史,皆可一言(share)以蔽之。每次在課堂上着學生作即席短講,他們深知演講時不可中英夾雜,然而起首總是:「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從中不但透現了他們不中不英的思考模式,更使原本嚴肅沉重的演講內容,添了幾分「報喜不報憂」的況味。

詞彙貧乏 亦因share

在「share」(分享)的氾濫下,原來面貌豐富、色彩多元的中文詞彙,如「分擔」、「分憂」、「傾訴」、「講述」、「憶述」、「分析」、「說明」等,在學生的筆下盡皆銷聲匿跡。一句「我今天很down」,內心的難過、傷痛、悲哀、感慨、悵惘、憂慮、痛心等等,似乎便可以含混過關。常言香港學生的中文愈見退步,寫作詞彙貧乏。究其原因,缺乏閱讀習慣固屬頭號元兇,但日常表達的中英夾雜,以及選詞用字的漫不經心,與此又豈會毫無關係呢?■馮慧心 恒生管理學院中文系講師

隔星期五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