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瞬築輕建 迅速扶貧

2016-06-07
■朱競翔除了憑其出色的設計在建築界享負盛名之外,網上更有文章封他為「建築系男神」之一,更稱他是建築界鄭伊健。 記者歐陽文倩  攝■朱競翔除了憑其出色的設計在建築界享負盛名之外,網上更有文章封他為「建築系男神」之一,更稱他是建築界鄭伊健。 記者歐陽文倩 攝

中大朱競翔重「原汁原味」 內地東非豎港設計地標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文倩)建築物是供人類居住、活動的場所,但也可以是體現建築技術影響力的地方。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朱競翔,曾到過8,000公里以外的肯尼亞,也去過近4,000米海拔的青海,在資源貧乏的地方帶入嶄新的建築概念。他以輕型建築(Lightweight construction)的方式,在不同地方迅速建好學校、移動工作站、宣教中心,並成為當地的地標,也啟發當地人及業界對建築的思考。他希望藉此讓別人更重視香港以至中國設計的建築。

朱競翔在2004年之前是一名建築師,其後加入中大,直至發生汶川地震,令他有了「出山」的念頭,「汶川地震有太多人去世了,其實很多傷亡都是因建築物不合格而造成,當地希望我們就重建方面提供新穎的想法,所以我又想『出山』了。」

不求外形 只為實用

作為大學學者,他認為自己要設計的建築物,並非以外形美輪美奐取勝,而是設計出具原型性品質(Prototype)的東西,「因為大學去做,產量較少,應該要做些有啟發性的事。」於是,自兩星期造好房屋結構的四川災區防震學校開始,朱競翔還設計了四川栗子坪保護區熊貓監測基站、上海浦東濕地鳥類禁獵區的移動工作站、肯尼亞的學校建築、甘肅的兒童之家,也曾在4,000米海拔的青海玉樹建小學。

建築物的類型各有不同,共通點是各項目均在短期內完成。以深入肯尼亞貧民窟建造的學校為例,在450平方米的工地建好擁有10間課室、可容納625名學生的學校,他們僅花了一個半月就完成,當中包括施工前的場地清理、地基及上層建築。朱競翔笑言︰「我們建好了、甚至離開了,時間短促到當地人都還沒把我們記住。」

計劃妥善 速成目標

能如此快完成建築,重點是前期功夫做得仔細妥善,從建築物的設計、物料的訂造及運送,到井然有序地擺放物料等,朱競翔都一一打點,「我們先從珠江三角洲訂造大型的折疊板塊,用5個shipping container(海運集裝箱)運到肯尼亞。」人力、組件都到達後,他們開始教當地人如何組裝,在熟能生巧的情況下,建築的過程亦愈來愈快。

這樣聽上去,房子好輕好「兒戲」,但朱競翔反問︰「樹和山哪個更強?輕的東西,如果有很強的bonding(連繫),也可以很好。最重要是做到『減輕治重』,有風來了,內部可以搖擺,只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都是沒問題的。」

技術影響 宣揚中文

嶄新迅捷的建築方式,令不少人對他們另眼相看,甚至有肯尼亞人因此想學中文,朱競翔認為,這就是所謂的「技術影響力」,從零到最後設計出香港以至中國品牌的建築物,「讓其他地方看得起我們造的房子。」

隨着其項目漸漸增多,朱競翔也觀察到自2014年中開始,不同地方對輕型建築的需求不斷增加,這亦圓滿地呼應了朱競翔當時決心投入大學的使命,「大學要考慮後天和大後天的事。建築師的薪水更高,可是做研發較難,我們可以有更大的影響力。不停改良,也是挑戰自己的一種。我們用的東西,很多都是其他人發明的,能否在用之外給一點貢獻?」

內地支援 配港科技

不過,中大畢竟只是人數不多的團隊,要將這些原型性的建築發揚光大,需要將技術向外釋放,「但當中涉及很多know how(專門技能),前期會慢一點,但漸漸可以跟上。」他期望,以香港的資訊和科技的優勢,以及內地的支援,可以以「前店後廠」的方式,讓香港憑着設計原型,逐步在建築領域起領導作用。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