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持續建築 注生命力

2016-06-07
■朱競翔在肯尼亞貧民窟的學校建築項目(紅圈),新式之餘亦能融入社區。 受訪者供圖■朱競翔在肯尼亞貧民窟的學校建築項目(紅圈),新式之餘亦能融入社區。 受訪者供圖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文倩)中國各項建設高速發展,原來中國於2011年至2013年間,用了66億噸水泥,可是美國過去100年也不過用了45億噸。中國對水泥的使用量之高令人吃驚,但朱競翔不太同意這樣的做法,並提起「可持續的建築模式」概念,「讓每代人都有自己的(建築)工作機會。」

現代人似乎只相信水泥、鋼筋建成的房子,朱競翔則表示︰「我們中國古代皇帝住的都不是城堡,而是木房子,這才是建築上可持續的經濟模式。」他指出,現時中國的模式是用50年去蓋大樓,然後子孫都不用蓋房子了,他對此表示保留,「應該設計一種房子,讓每代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機會。」

神聖如各種廟宇,朱競翔表示,日本和內地的廟宇,大多是以非永久的東西去建造的,以往的農民住的也是木屋,農閒時可以對房子稍作改動,這亦為房子注入生命力。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