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百家廊:葦葉.粽香.荷包

2016-06-10

若 荷

許多年前,我們這裡有一條河,這條河經過村西的一個泥塘,給這片泥塘注入了河水,也帶來了許多的水生物,使這個原本很小的泥塘,生長出很多的葦子來。我童年的記憶裡,它就是村子裡最美的風景。我童年的記憶,就是從這片葦塘開始的。

從我記事起,我們就在這片葦塘裡玩耍。春天,女孩在葦塘邊採花,男孩鑽進葦塘裡逮鳥。夏天,女孩在葦塘邊撈魚,男孩則在葦塘裡洗澡。我們只在水淺的地方玩。水深的地方,水最為清澈,大人們就在這裡漿洗衣裳。

葦塘裡的泥很多,人在水裡攪來攪去,都把水攪渾了。水裡的小蝦往外跳,小魚仰着頭在水面上呼吸,從牠呼吸的地方冒起一朵朵微小的浪花,我們就拿盆到葦塘裡逮魚蝦。

葦塘裡有一種鳥,叫起來「喳喳」響,我們都叫牠「葦喳喳」。這種鳥長得很漂亮,腿長,尾巴也很長,羽毛是綠色的,還有幾根藍色的小羽毛,每天都在不停地歡唱。牠們很聰明,會自己做窩,每年六七月份,牠就要做好窩,然後在自己的新家裡抱窩。也有的鳥不做窩,因為牠們已經有了自己的窩,已經在這裡住了很久了。有許多許多年了吧?

牠的窩做得很巧妙,不知從哪弄來的麻繩,將三根相鄰的葦子緊緊地捆住,使其交叉成一個三角架,再從附近的村莊裡、田野上找來一些草根、亂麻,轉着蘆葦的三角架盤成一個圓圓的窩,窩裡覆上柔軟的棉絮,或者羽毛,便開始下蛋了。少則下三個,多則下五個,大都是單數,雙數是極少見的。葦喳喳孵窩的時候,也是小夥伴們最快樂的時候。

那時生活條件差,沒有什麼好吃的,嘴饞了,孩子們就到葦蕩裡找鳥蛋。雖然那時還沒有生態保護的意識,但是大家都知道,一次不能拿太多。一窩鳥蛋,如果裡面有三個,他們就拿一個,如果有五個,他們就拿兩個,總得給牠留幾個。不然葦喳喳會生氣,一生氣就會氣跑了,以後想吃鳥蛋也就沒有了,所以大家很自覺。面對這些帶着溫暖的鳥蛋,我卻從來不敢拿。

深秋,葦子開花了,模樣就像今天的孩子們手裡舉着的棉花糖,挑在蘆葦的桿頭上,很柔軟,也很順滑,彷彿一口氣就能把上面的花絮吹飛了。

冬天來臨,村裡開始割葦子,用來編葦蓆或賣給蓋屋的人家。這時候,葦喳喳就不見了,估計是飛到南方過冬了。葦塘裡的水也漸漸乾涸。冰凍將黑色的泥土掩蓋了。沒有葦子的葦塘很蕭索。每年冬天,我們都盼望着春天早點來。等到春天來臨,葦子才又長出來,葦喳喳的聲音又在耳邊迴響着。

葦子最茂盛的時候,端午節也快到了,這個時候的葦子長得一人多高,家家戶戶開始準備葦葉包粽子。包粽子的葦葉不能太嫩,也不能太老,嫩葦葉太窄,兜不住米,老了一折就斷了。最好的葦葉長在最為茂盛的蘆葦上,葦葉的顏色深,葉片寬而長,有一定的柔韌度,包出的粽子才結實。

採葦葉,我們都叫「劈葦葉」,一般都是男的去,大人小孩都能去,唯獨不讓女的去,因為葦塘裡的泥太深,進去得脫掉褲子,只穿一個小褲衩,女的去了不方便。葦葉劈回來,要在清水裡洗淨,捋好,展平,以便包粽子的時候拿起來順手。有的人家劈很多,用不了的就送給親戚,他們村子裡沒葦塘。有時也把葦葉晾乾,疊成一摞一摞的,懸掛在屋樑上留着以後用。有的人家也拿到集上賣,以補貼家用。

大米是南方的物產,北方人家見得少,也沒有糯米,偶爾買幾斤大米和糯米,用它們來包粽子是件非常奢侈的事。多數是用我們當地產的黏米,這種米北方的田地裡種很多,黏米成熟時,穗頭金黃金黃的。黏米去皮去殼後,就是包粽子的好材料。同時將浸過水的麥子、玉米、高粱在石碾上碾壓去皮,晾乾備用。

端午節的前一天,母親把麥仁、玉米、高粱等淘洗一番,將大棗、葦葉洗淨,一切準備就緒,吃過晚飯就開始包粽子。家裡人口多,每年包粽子都要包上一大鍋。有的人家白天下地勞動,晚上回家全家動手包粽子,從吃了晚飯開始包,一直包到月上中天,星子稀落,一大鍋粽子才能包出來。大人包,小孩也學,包粽子的手藝就是這樣傳承下來的。

包粽子時,先拿起兩三片葦葉,在掌心轉一圈,讓它形成一個上寬下尖的小圓筒,把洗好的米放進去,剩餘的半截葦葉折過來,一個三角式的粽子就形成了,再用線繩在三角上纏幾下,捻成結,一個粽子才算是做好了。纏粽子的線繩是自家紡的棉線,有的人家不捨得用,就讓小孩到山上找桑樹,折來桑樹枝,剝下青而堅韌的外皮撕成條,用來代替線繩紥粽子。

那時村裡窮,許多人家的粽子裡都不放糖。誰家要是放了糖,大人小孩都羨慕得不得了。不過不要緊,家家都還有大紅棗。棗是北方的特產,種棗的人家太多了,家家都不缺這個。包好的粽子放在鍋裡,加水浸泡一晚上,第二天天不亮,母親就早早地起床,看原本癟癟的粽子滿滿地脹起來,就開始生火煮粽子。炊煙在灶間裡瀰漫,睡夢裡都是炊煙的味道。等炊煙散去,我們從夢中醒來,粽子也煮熟了,取而代之的是粽子的清香。

粽子撈出鍋,母親用葦編的用具盛了,讓我們先送給長輩們幾個,再送給左鄰右舍幾個,等粽子分送完畢,全家人才圍坐在桌邊吃粽子。往往是剛給東家送了粽子,西家也正好送粽子給我們。大家在街頭上遇到,分享着粽子,也分享着喜悅。因為大家都知道,每家的粽子都不一樣。東家用的是高粱米,西家用的是黏米,南邊、北邊的人家用的是玉米仁......不同的材質,色澤、味道也都不一樣。

等我們坐下吃飯時,桌上的粽子早就已五花八門了,什麼餡的都有。這一天的早餐和午飯,吃的必定是粽子;這一天的人們相約見面,談的必定是粽子。走在街上你也會發現,各種各樣的粽香混雜在空氣裡,整個村莊都被粽子的味道瀰漫了。

除了包粽子,端午節那天我們還去採艾葉,三五枝艾蒿為一把,插在老屋的牆縫裡,遠遠就能聞到一股艾葉香。把艾葉團成團壓扁,包在裁好的紅布綠布裡,讓姐姐們給我們做荷包。紅布做一個,綠布做一個,掛在驕傲的脖子上,於是童年的睡夢裡,便又飄起了粽子的甜,艾葉的香......

令人遺憾的是,四十多年過去了,那條小河早已經斷流,那個葦塘也被人們填平了,以致後來出生的年輕人,早已沒有那條河、那片葦塘的記憶了。它成了我們這一代,甚或更年老的人們的記憶,定格在夢裡了。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