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琴台客聚:孩子的本真

2016-06-15

彥 火

二零零零年高行健獲諾貝爾文學獎,除了一枚金質獎章外,還有一枚副章。

他把這枚副章送給他的摯友劉再復。

諾貝爾獎頒獎的順序,是根據諾貝爾在遺囑裡所安排的。

自然科學的物理獎和化學獎拉開了帷幔,然後是生理和醫學獎而接近人類。

最後才輪到文學獎,以關注人類的精神。

頒獎典禮之後在斯德哥爾摩市政廳舉行盛大的宴會。

首先是國王會為獎金捐獻舉杯祝酒。

諾貝爾基金會董事會主席也會為國王陛下祝酒。

獲獎作家在晚宴上致答謝詞。

答謝詞由獲獎作家搜盡枯腸,自由發揮,各自精彩。

在眾多的答謝詞中,一九七八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的答謝詞很精彩,備受稱許。

他說,至少有五百條理由為孩子寫作,不過為了節省時間,他只提出十條理由:

第一條:孩子讀書,不讀書評,他們完全不管批評家說什麼;

第二條:孩子讀書不是為了找到自己的身份;

第三條:他們讀書不是為了擺脫異化;

第四條:他們不會利用心理學;

第五條:孩子討厭社會學;

第六條:他們不會嘗試去理解卡夫卡或者《芬尼根的靈夜》;

第七條:他們依然相信上帝、家庭、天使、魔鬼、女巫、山妖、邏輯、清晰性、分隔符號和其他古老的東西;

第八條:他們熱愛有意思的故事,而不是評論、手冊和腳註;

第九條:當一本書沒有意思、索然無味的時候,他們就會公然打哈欠,一點都不難為情或者害怕權威人士的干涉;

第十條:他們不期待他們可愛的父母要拯救人類。像他們那樣的孩子知道,這是他們有權管的事情。只有大人才有孩子氣的那種幻想。

第六條提到的《芬尼根的靈夜》(Finnegans Wake),是愛爾蘭作家喬伊斯最後一部長篇小說,書名來自民歌《芬尼根的守屍禮》。

這段話其實意喻寫作家應兼具赤子之心。

孩子的思維是純真、單一、不受俗世的污染。

也不受功利,包括政治、權力的拘牽和干涉,所以他們的襟懷和眼界更接近本真。

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稚拙還是美好的一面,它如一棵破土而出的幼苗,具有蓬勃的生機。

托爾斯泰對他同年代的俄國作家高爾基的讚美,是用孩子來做比喻的。

他對高爾基說:「......在你的思想裡面,有着很多小孩的成分,有着很多不成熟的東西,可是你對生活已經知道得夠多了,不應當再多了。」

作家仍能葆有童真,可謂鳳毛麟角,所以辛格提出「為孩子而創作的理由」,受到文學界的讚賞。(《諾貝爾文學獎》之七)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