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淑賢
去年在敦南誠品,初遇山下英子的《斷捨離》一書,看了大要,回來一有空就看幾頁,躍躍欲試。上周終於折騰了一番,讓救世軍上門拿走了六大紅白藍袋舊衣服皮鞋。家裡現狀,雖離作者描繪的理想家居輕鬆狀態還很遠,但終於踏出了第一步,未來還得勞煩救世軍的大隻佬再來回收。正如書中說,捨棄身外物必先經一番掙扎,今次只「斷」了六袋,期望下次可「斷」十二袋,讓衣物找到真正用它疼它的主人!
「斷捨離」,就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和脫「離」對物品的執着。作者有感日本社會物資太豐裕,人人家裡都買太多囤積太多,長年不用的衣服雜物霸佔空間,讓居所充斥塵蟎細菌,不健康不安全,更引發主人的心理悔疚和負能量。她從瑜伽的「斷」取得靈感,寫書鼓動大家捨棄現在已不再用的東西,讓物資找新主人,或乾脆銷毀,使生活空間更清爽舒服,就此而已,沒甚神秘,但做起來也真不易。
我少少的經驗是,對衣物「捨不得」、「很可惜」這兩關最難跨過,也證明我是執着的人。令我驚訝的是,全新的衣服和皮鞋竟佔了六大袋的三分二!比如有件鵝黃色的Paul Smith至足踝大衣,在東京旗艦店買的,配長靴很帥,當時很喜歡,但回來後竟一次也沒穿過,可能是因為大衣很長,鵝黃色又易髒,所以當初喜歡上它的原因,竟又成為使用它的障礙,平白讓它在衣櫥掛了廿年,心感很對不起它,甚至有次在彭博上見到Paul Smith接受訪問,又想起這鵝黃大衣,竟有點對不起這位大師的感覺,連自己也覺得過分!於是想到英子說,衣服太久不穿,就如過期的食物會腐化,衣服就如衣櫥裡的腐屍,會影響氣場。想到這裡,「斷」就沒難度。其他本來「很可惜」的衣物,也可這樣「斷」掉。
還有兩點,一是別太精於收納,收納只會鼓勵囤積;二是任何儲物空間最好只填滿五分二,這樣人就最舒服清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