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理斯
無論在中西電影業界,成功的電影向來都有從拍攝續集直到系列化的現象。華語片之中,由關德興主演的《黃飛鴻》系列共七十多部,若把其他人領銜的黃飛鴻電影計算在內,總數更是過百。不過黃飛鴻是真有其人的近代歷史人物,屬於公有領域,產權並非由某一間電影公司擁有,其事跡亦由許多不同製作方拍過,所以只能算廣義的「系列電影」。
在西方,早期的系列電影絕大部分都是連續劇(serial)形式,題材很多都是冒險故事,格局則有如中國的章回小說,每一集都在緊張關頭完結,打出等同「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的字樣,吸引觀眾下星期回到戲院再看下一集。隨着電視的興起和普及化,這種敘述手法很快便局限於小熒幕裡。
荷里活早期最長壽的電影系列,應算由Basil Rathbone主演的《福爾摩斯》系列,由一九三九至一九四六年共拍過十四部;最初的還保留了原著小說的維多利亞時代背景,但後來卻把神探穿越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及出現智鬥納粹間諜之類的情節。
英語「續集」叫sequel,「前傳」叫prequel(即sequel換上代表「之前」的前綴pre-),拍到第三集時也會戲稱為threequel(即three + sequel 的混合字)。集數一多,前後連貫性難免出現不協調情況。例如電影系列裡每一集的時序,可以變得頗為複雜 :《狂野時速》第四至六集,其實是發生在第二和第三集之間的。(第三集裡首次出場的亞裔角色「亞漢」在片裡死掉,系列之後的第四至六集倒敘他跟雲迪素飾演的主角及其他人等之間的關係,直到第六集結尾及第七集開場,才交待他的死原來並非意外,而是敵人尋仇所致。)
又如《007》系列,自一九六零年代已經拍了二十多部,如今剛又宣佈將換上第七任男主角,所以電影早已放棄了維持連貫性,在二零零六年第一部由丹尼基格主演的占士邦片《皇家賭場》,便索性來個「重啟」reboot,把老練的超級特務變回新丁,來個全新演繹的版本。之前一年由基斯杜化諾蘭執導的新版《蝙蝠俠》,所用的也是同樣的「重啟」手法。
業界術語常把系列電影稱為franchise「特營」(跟一般理解的「特許經營權」定義不盡同),但如今,荷里活各大片廠所渴望打造的是更上一層樓的「超級特營」(mega-franchise):除了《星戰》之外,最佳例子便是迪士尼為旗下Marvel漫畫產權打造的超級英雄「共通宇宙」(shared universe),亦即是在同一個背景的電影宇宙內衍生許多由不同主角如鋼鐵俠、美國隊長和雷神等擔綱的次系列,偶爾又讓他們互相「跨越」(crossover)在一起,在大堆頭式的《復仇者聯盟》系列裡並肩作戰。最近,華納亦嘗試為屬於他們的DC漫畫角色如法炮製自己的「共通宇宙」,第一炮《蝙蝠俠大戰超人》票房不俗但口碑欠佳,往後如何,影迷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