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理斯
直至近代,中國人除了「姓」和「名」之外,還有「字」和「號」。「字」或「表字」是古代成年禮時所取的正式代稱,而「號」則是自封的別字,兩者英語都通常譯作courtesy name,後者也有時譯為pseudonym以作識別。
此外,回溯到更古遠的歷史,中國人還有「氏」作為姓的分支。據說黃帝姓公孫(另有一說姓姬),氏有熊,名軒轅。春秋戰國時代貴族還一直保留着這種用法;滅六國統一天下的秦始皇帝,便姓嬴,氏趙,名政。
說到「氏」,外國人也有類似的用法,最明顯的例子是大不列顛諸島的塞爾特(Celtic)原住民之中,蘇格蘭人姓氏前面的「Mac」或「Mc」,和愛爾蘭人姓氏前面的「O'」,原本都是「某某的兒子(或子孫)」的意思,後來演變為指屬於某氏族。例如姓MacDonald的蘇格蘭裔人、或姓O'Brien的愛爾蘭裔人,便都屬於該氏族,有權穿着代表氏族的獨特格子花呢(tartan)布裙。英文Clan「氏族」一字 ,其實便是來自古代蓋爾語(Gaelic)Clann。
有時古人亦會以地方作為稱謂的一部分,例如戰國時代的商鞅和魯班,其實不姓「商」和「魯」:前者姓姬,因為祖先來自衛國,亦稱「衛鞅」,後來立了大功封邑於商,才因此稱為「商鞅」;而後者則姓公輸,名班(或作般),因為來自魯國才稱「魯班」。所以如果譯為英文,應作Yang of Shang和Ban of Lu才最正確。
外語也有類似的用法,可見於德語姓氏常見的「Von」和法語的「De」,兩者皆解作「來自」,因為可指封地,所以很多時是貴族姓氏。例如十八九世紀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Von Clausewitz)和二十世紀法國將軍及總統戴高樂(De Gaulle),姓氏直譯便是「來自克勞塞維茨」和「來自戈爾(法國古稱)」。
歐洲姓名最複雜的,當首推古羅馬人。除了「前名」(praenomen)和「姓」(nomen)之外,羅馬人還有類似中國人的「字」和「號」的cognomen。基本的「三名」(tria nomina)命名方法,便是「前名+姓+字號」。例如最出名的羅馬人,是中文慣稱「凱撒大帝」的尤利烏斯.凱撒,他的全名是Gaius Julius Caesar,「尤利烏斯」是他的姓氏,「凱撒」並非姓氏而是他的字號。他其實沒有做過皇帝,所處的仍是共和國時代,政敵正是因為害怕他奪權才把他暗殺,因為後來登基的君王,都用他名字裡的「凱撒」作為帝號,這字便成為拉丁文「皇帝」的意思。
羅馬姓名還可以再加一個agnomen「綽號」:例如名將Publius Cornelius Scipio,打敗了漢尼拔之後便加上了Africanus「非洲人」的綽號,非指他是黑人,而是紀念他直搗北非殲滅羅馬宿敵的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