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從香港到維也納 夏季音樂瘋

2016-07-02
■歷史悠久的維也納兒童合唱團一直被公認為奧地利文化瑰寶。■歷史悠久的維也納兒童合唱團一直被公認為奧地利文化瑰寶。

創建於1498年的維也納兒童合唱團,是享譽世界的藝術團體,也是公認的奧地利文化瑰寶。這個夏天,維也納兒童合唱團音樂學院基金將主辦「維港音樂節」,透過一系列演出及交流活動,展現香港和維也納兩地的音樂魅力。■文:香港文匯報記者尉瑋 圖:維港音樂節提供

「千人交響曲」震撼維港

出生於香港的曾智斌,在維也納生活了超過十五年,2013年起成為維也納兒童合唱團的駐團指揮。作為今年維港音樂節的藝術總監,他希望透過音樂將這兩個城市聯結在一起,不僅將維也納的音樂文化帶到香港,也為香港的傑出演奏家提供海外表演機會,在維也納展現香港風格。

音樂節中的重頭演出,是馬勒的《第八交響曲》。這首曲子首演於1910年,其編制巨大,樂團加上合唱團,總人數超過一千人,因此也有「千人交響曲」之稱。曾智斌說,選擇馬勒八,乃是因為其所傳達的意義。「《第八交響曲》裡面的文學,第一部分是歷史悠久的拉丁文宗教文本;第二部分則是歌德《浮士德》的最後一幕,在當時而言是非常現代的文學。在這首曲子中,古老與現代通過音樂聯結在一起,宗教與世俗被擺在一起。就像維也納與香港,也是古老傳統與當代摩登的結合。」更何況,通過這首大編制樂曲,可以讓眾多香港藝術家與維也納藝術家共同合作演出,其交流意義非凡。

這場將於8月底亮相大會堂音樂廳的音樂會,雖然演出者不足千人,卻也規模龐大,超過250人的陣容,包括享譽歐洲的阿諾德勳伯格合唱團、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國際知名歌唱家Anna Bax-ter、Christina Baader、Vincent Schirrmacher、Klemens Sander 以及本地歌唱家葉葆菁、鄺勵齡、張吟晶、黃日珩等。

香港演奏家亮相維也納

音樂節中的「香港節」則將香港藝術家帶到維也納。8月中,一眾音樂家將在維也納MuTh音樂廳集體亮相。開幕演出為馬勒的《大地之歌》,馬勒是維也納的著名音樂家,選擇他的作品自不意外,但特別的是,這版《大地之歌》將由歌唱家梁寧及Justin Lavendar以廣東話演唱。原來,《大地之歌》的歌詞,採用自詩人漢斯.貝特格的意譯詩集《中國笛》中的七首唐詩,雖然譯文已與中文原詩相差甚遠,但仍是馬勒與中國文學的一次跨時空相遇。2005年,《大地之歌》就曾有過廣東話演唱版。當時是新加坡交響樂團邀請伍日照將其中涉及的中文原詩(《悲歌行》、《效古秋夜長》、《宴陶家亭子》、《採蓮曲》、《春日醉起言志》、《送別》)重新入詞,由梁寧與莫華倫演繹。曾智斌認為,《大地之歌》意義特別,廣東話的演唱版本將維也納和香港文化在音樂中聯結起來。而這次的指揮蔡敏德則認為,多年來,觀眾並不是很覺察《大地之歌》的文本乃是來自中國的唐詩,而廣東話的聲調是最適宜朗誦唐詩的,這次前往維也納演出《大地之歌》,正好讓聽眾重新發現馬勒與唐代的這一段緣分。

香港節的另一個演出,是頗具特色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馬拉松」,兩天的時間,每天六個小時,包括李嘉齡、李偉安與楊習禮在內的九位香港與維也納的演奏家將輪番上陣,將貝多芬的整套共32首鋼琴奏鳴曲盡數呈現。「維也納有很多傳統活動,比如the long night of music,long night of church,或者long night of museum。做法就是整晚地開放博物館或音樂廳,人們出出入入,到處是活動。從這個啟發靈感,我們不妨可以倣傚,兩天的時間,每天從下午6點到半夜12點,人們可以出出入入,去聽貝多芬的奏鳴曲。」曾智斌說。李嘉齡就認為,該演出既有趣又頗有挑戰。「貝多芬的奏鳴曲貫穿他的一生,是鋼琴學習者繞不過去的重要作品。」這次她會挑戰其中的七首。

除此之外,香港節還將舉辦「中國夜」演出,由香港中文大學中樂小組,獻上多首原汁原味的中樂作品。著名水墨畫家周恆更以演出中的廣東音樂《雨打芭蕉》為靈感,作畫一幅供慈善拍賣。而中樂演出前將特設工作坊,讓維也納的小朋友近距離了解中國樂器。

體驗維也納音樂課程

除了音樂會,維港音樂節的重要部分,還包括透過一系列活動,促進兩地音樂人,特別是音樂教育者之間的交流與學習。例如音樂節將舉辦「師資培訓交流團」,帶本地音樂老師及學生前往維也納兒童合唱團的訓練基地,跟隨該團的藝術總監及指揮進行密集式訓練,再將這套方法帶回香港,融入日常教學中。

維港音樂節執行總監、維也納兒童合唱團音樂學院基金董事區藹芝向記者介紹,早在2014年,維也納兒童合唱團音樂學院就已經在香港成立,將維也納兒童合唱團的音樂教育體系運用到香港。「從那時起,除了不定時的交流活動,已經有維也納合唱團的老師在香港教學。課程的對象是1歲至14歲的兒童,大部分課程是在學校中進行,所以大家可能覺得沒有見到一個單獨的學院或者學校,而其實整個教育體系已經在香港實施了。」這次音樂節的開幕音樂會《聲空之橋》,就由維也納兒童合唱團香港課程的學生、導師,連同三個本地合唱團--香港大都會合唱團、The Choristers及香港女子合唱團一起演出,展現課程的教育成果之餘,也讓不同年代、界別的合唱人聚集一堂,展現合唱音樂的豐富面貌。

她亦透露,維也納兒童合唱團音樂學院基金有計劃在香港成立一所國際學校,學校將提供結合維也納兒童合唱團藝術訓練的國際文憑課程。「我們發覺音樂如果只是用課外活動的方式進行,會和學習有拉扯,所以在我們的學校裡面,可以充分發揮如何透過音樂教育去達到學習的平衡。」國際學校會先成立幼稚園和初小部,裡面的整個音樂課程的設計和教學理念都來自維也納兒童合唱團的課程。「計劃正在進行中,最快希望在2018年成立。」

從社會大環境而言,香港與維也納的音樂氛圍很不同。區藹芝也說,在維也納,音樂不是只是一門學科那麼簡單,而是全民的熱情所在。小朋友從小到大都接觸音樂,離開校園後,音樂仍在他們生活的每個角落,沒有離開。香港則不同,「我們把音樂當成是一個課外活動,或者離開學校後就和我沒有關係了,把音樂放低了。」對她來說,策劃維港音樂節,又或是考慮未來音樂課程的移植,都是希望讓社區知道「藝術文化對我們的生活而言是很有價值的,甚至現在的很多不和諧或壓力,也許也是因為沒有了這個平衡。所以如果我們由音樂藝術學校做起,目標則是整體的全人發展。」

在維港音樂節中,小朋友就可以率先體驗維也納音樂課程的魅力。由7月中開始的「暑期音樂學院」,邀請8歲至17歲的青少年到香港中文大學參加為期6天的夏令營,屆時,來自奧地利的指揮將親自教授歌唱技巧、視唱練耳、基礎作曲等。完成課程後,還可以參加社區音樂會,與公眾分享學習成果。參加這個課程,門檻會不會很高?「其實和我們辦學理念是一致的,就是不需要你預先考很多的證書啊,或是有特定的訓練背景。反而是沒有音樂訓練背景的人來到我們這裡,是我們的工作來將他教好,用我們的經驗給小孩子啟蒙和發展的機會。」區藹芝強調,夏令營由個人申請,先到先得。而JK and Ingrid Lee Foundation更將提供50個資助名額予經濟有需要的參加者。

你還等什麼?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