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全浩 香港能源經濟學會會長 資深財經評論員
日前,英國舉行脫歐公投,結果「脫歐」得票率為51.9%,「留歐」則為48.1%,總投票率約七成幾。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脫歐對英國弊大於利
一、是次公投引發英國政壇震盪,尤其蘇格蘭希望留歐,表示會啟動第二次脫離聯合王國的公投。在北愛爾蘭,亦有些人希望留歐,並與愛爾蘭共和國合併。屆時聯合王國豈非四分五裂?
卡梅倫宣佈將於10月辭任首相,但聲明離職前不會啟動《里斯本條約五十條》,即不會正式啟動脫歐程序。然則在他離任前,「英國脫歐」沒有法律約束力,豈非如同空話?但事件已對英國及環球市場造成巨大衝擊,如英鎊急跌、環球股市大挫等等。
脫歐的負面影響逐一浮現,促使英國人冷靜下來後可能會設法留歐。前些時英國已有350萬人聯署重啟公投,就算當地政府不啟動第二場公投,國會仍有權不批准脫歐協議,選擇繼續留歐。
二、大體上,英國富人(包括大企業/大財團)普遍贊成留歐,因為歐洲市場大,資產增值容易,是一個大商機。但中下階層(包括工人階級)不滿外來移民到來「搶飯碗」,大多贊成脫歐,是今次英國公投脫歐派能勝出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古今中外,任何一個社會都由權貴及富人所主宰,平民百姓的意向只屬次要,前者所擁有的話事權明顯比後者高,因為他們總有方法在背後(如國會或政府)發功,影響社會決策。今次英國公投的結果,明顯與社會一貫的運行規律背道而馳,最終英國人會否用種種藉口留歐?其可能性不容抹煞。
三、英國起初可能想藉公投爭取更佳的留歐條款。筆者憶起2015年5月,英國向德國提出修訂歐盟條約,但遭對方反對。當時卡梅倫誓言要在2017年就英國是否繼續留在歐盟舉行全民公投,明顯是以此作為談判籌碼,結果提早舉行。
不料今次事情鬧大了,公投由脫歐派勝出,對英國弊多於利,後果嚴重。脫歐後,英國不能影響歐盟的決策,在國際舞台上的影響力大減。
面對英國,料歐盟會保持強硬的態度,不會輕易讓步,否則先例一開,其他國家紛紛效尤英國的做法,歐盟豈非永無寧日?
唱淡歐盟歐元別有用心
四、一直以來,一些西方大國,自1999年歐元面世以來,一直對它的前景冷嘲熱諷,又誇大歐盟會解體的可能性,說歐盟成員國的語言、文化及歷史背景的差異太大,指歐盟難以順利運作云云。
目的是要打擊歐元及削弱歐洲的影響力,主因是歐盟現時擁有27個成員國,恍如一個超級大國,其雄厚的經濟規模和工業實力,可與美國匹敵。再者,歐元是世界第二大貨幣,在國際貨幣體系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嚴重威脅到美元的霸主地位。英文傳媒大力唱淡歐盟及歐元是否別有用心,各位可自行判斷?
英國脫歐公投後,他們又落井下石,伺機在金融市場上進一步製造動盪,刻意報道一些歐洲組織有意脫歐的新聞,例如,法國的民族陣綫,荷蘭及西班牙也有類似的邊緣組織,屬反移民或右翼一類。
值得注意的是,歐盟解體的機會微乎其微。歐盟前身是1958成立的歐洲鋼鐵聯盟,當時只有法國、西德、意大利、比利時、盧森堡及荷蘭,核心六國具雄厚的政經實力及向心力,又有幾十年經濟融合的歷史,此核心六國豈會輕易讓它前功盡廢?
現時核心六國促請英國盡快啟動脫歐機制,提醒它勿拖泥帶水,亦表示不會與它作官方或非官方的談判。此舉具警告作用,暗示其他國家如欲效法英國脫歐,要實事實辦,不要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製造消息拖累歐盟。
五、英國脫歐,使環球金融市場掀起大波動,外匯、股市及債市皆如是;「春江鴨」可先行一步,很易賺到盆滿缽滿。以外匯市場為例,大戶可預先沽空英鎊,公投後英鎊一天內急跌10%,亦有大行報告全面唱淡,英鎊弱勢已成,大戶乘機在低價平倉,獲取厚利。然後再買入好倉,而英國日後選擇不脫歐,英鎊會大升,屆時又可大賺一筆,如此類推。
炒家渾水摸魚牟取厚利
值得注意的是,炒家時常混淆視聽,在金融市場興風作浪,牟取厚利。股市炒上炒落都能漁利,有時沽空造淡,獲利更快,盈利更豐厚。有理由相信未來一段時間,壞消息及負面評論將充斥不斷,給人印象以為歐盟局勢動盪不已,配合炒家踩落的部署。
國際炒家以美資最財雄勢大,雄霸天下,在目前的動盪局勢下,正是大行可大展所長,伺機斂財的好機會。屈指一算,天下大投資銀行及大到不能倒的金融巨企,多少間為美資?可見一斑。世上大部分資金流向,都需經過此等金融機構進出,因此它們一般能利用內幕消息早着先機,調整投資策略來漁利。
脫歐事件,充分反映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的財技,賺錢易如反掌,紐約倫敦確為世界金融之都,無其他城市能抗衡或匹敵。投資者宜靜觀其變,勿因英美傳媒誇大歐盟危機的嚴重性,而方寸大亂,冷眼看世局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