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百家廊:可貴的「杞柳精神」

2016-07-13
■杞柳 。網上圖片■杞柳 。網上圖片

戴永夏

久居城市,我常動鄉土之思。每當思念家鄉時,便會想起那青翠欲滴的山、清澈透明的河、飄着香味的陽光和一塵不染的空氣......不過,最使我動情的,卻是那生長在河邊沙灘上、常被人們忽略的杞柳。

杞柳是柳的一種,家鄉人都稱之為「柳條」。它是落葉叢生灌木,一般長不高的。那叢叢堅韌的柳條,緊連密結,蓬蓬勃勃,組成一個個綠色的堡壘,終日堅守在河邊堤畔,與荒沙野草為伴。比起那高大挺拔的旱柳和婀娜多姿的垂柳來,它委實太平凡。然而在這平凡中,卻蘊藏着美好與崇高。

人說柳是春的使者。「五九六九,河邊看柳」。家鄉的人們,最早是從「看柳」感知春天的,但他們看到的柳,多半是這些杞柳。當春風還帶些寒意,百花還裹在嫩夢中的時候,那叢叢杞柳已暗暗泛青,吐出雀舌般的芽苞。這時將柳枝折下,用手一擼,就能做成絨球般的柳花。清明時節,大人、孩子都喜歡頭上戴一朵柳花。據說「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戴個花,活百八;插根柳,活百九」。人們是從這「戴柳」的習俗中,討取美麗、健康、長壽的吉利。我們這些孩子還有更新的花樣,就是將柳枝割下,抽去木芯,做成管狀的柳笛,用它來吹出各種婉轉悠揚的曲調,既自得其樂,又給寂靜的山村送來悅耳的春聲。

儘管杞柳並不高大,但卻並非不堪大用。它們甘心在貧瘠的沙土中生長,是因為有着頑強的生命力,以及與風沙、洪水鬥爭的膽略與勇氣。平時,它們遠離繁華,默默無聞,但當洪水像猛獸一樣撲來時,它們便群策群力,眾志成城,頑強地抗禦着洪水,守衛着堤壩,使壩內大片良田免遭水淹,也讓那不可一世的「猛獸」望而卻步,灰溜溜地繞道而行。

在平常的日子裡,杞柳也不吝惜自己的所有,總是默默地為人們奉獻一切。它的嫩芽,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可以做成蒜泥柳芽、涼拌柳芽、柳芽拌豆腐等多道美饌,食之不但味美爽口,還有解毒通便、降低血壓和血脂等醫療保健作用。用柳芽製成的茶葉是有名的「柳葉茶」,茶色碧綠,清新微苦,久飲有消炎、清熱、除痰、明目等功效。它那柔軟的枝條,又是編製的良材。每到夏季,人們便將一些細長的枝條割回家,剖去表皮,編製出提籃、筐子、笊籬、笸籮等用具,除自用外,還拿到市場上出售,以換油鹽之資。

「時窮節乃見」,在艱苦的歲月裡,杞柳更能體察民瘼,救急救難。過去每到春天青黃不接時,多數人家缺米少糧,生活難以為繼。此時,杞柳彷彿心領神會,及時地吐出嫩綠的翠葉。人們把這些葉子採回家,放進開水裡焯一焯,再用清水浸泡,去掉苦味,然後放上少量豆麵,蒸成暗綠色的「菜餑餑」。就是靠這些苦澀的「菜餑餑」,許多鄉民戰勝了飢餓,渡過難關。然而到了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更大的災難降臨到人們頭上,幾乎家家斷了炊煙,這樣的「菜餑餑」也成了難得一見的奢侈品。當時,田野的草根被挖光了,村頭的樹皮被剝光了。那河邊的叢叢杞柳,不但葉子被摘光,枝條上的皮也被剝得片甲不剩,只留下根根「白骨」在風沙中瑟瑟發抖。這樣悲慘的景象,誰看了都感心痛,也刺痛了我一位同學的敏感神經。這位叫李建銀的同班同學,平時愛好文學,看了這一淒慘景象後觸景生情,隨手在筆記本上寫下四句詩:「生活真艱難,缺衣又少飯。樹葉全吃光,只剩白骨桿。」他把這首詩拿給同學看,很快便在校園裡傳開了,也很快被領導發現,於是他被加上「惡毒攻擊社會主義」、「攻擊三面紅旗」、「對黨懷有刻骨仇恨」等罪名,被打成「反動學生」,大會批,小會鬥,最後被開除學籍,戴着「反動」的標籤被遣送回鄉務農。

其實,這位同學不過是說了幾句實話。此後杞柳的遭遇,比他寫的更慘。這不久農村開展「農業學大寨」運動,到處不分青紅皂白地修「大寨田」。那些保護堤壩的杞柳,也礙了學大寨的路,全被連根刨掉。於是,大自然的報復隨之而來,失去控制的洪水順利地沖毀了河堤,剛修起的「大寨田」也很快成了寸草不生的沙灘。從此,人們再也難見杞柳的影子,而我,也只能從睡夢中去尋覓它昔日的勃勃英姿。

一晃十幾年過去了。改革開放後,我從家信中得知,老家開展了植樹造林,沙灘上重新栽植了大片杞柳,村裡還建起柳編加工廠,編製的各種工藝品不但在內地暢銷,還出口國外......這些好消息固然令我高興,但「百聞不如一見」,我始終沒機會回去看看故鄉新貌,所以腦子裡仍只保留着過去的印象。

去年秋天,我回故鄉小住,終於見到了劫後重生的杞柳林,還是那樣蓬蓬勃勃,還是那樣綠意盎然。所不同的是面積比以前大得多,數十畝沙灘全成了杞柳的天下。我還參觀了那小有名氣的柳編加工廠,觀賞了各種美觀、實用、富有特色的柳編工藝品。令我深感意外又十分驚喜的是,多年來帶領大家治沙造林、發展柳編事業的,竟是我那位曾被打成「反革命」的老同學!晚上,他留我吃飯,跟我把酒敘舊,傾心交談。當談到這些年的艱苦創業路時,他深有感觸地說:「我這人命苦,自幼生在這貧窮落後的農村,又屢遭磨難。如果自甘沉淪,將一事無成。古人說『拜松為師學屹立,拜竹為師學氣節』。困難面前,我則拜杞柳為師學堅強!你看這些矮小的灌木,生於貧瘠卻不畏艱苦,堅毅頑強,團結一心,再大的風浪也敢於抗禦。做人,不也該有這種沖不垮、打不爛的『杞柳精神』嗎?正是在這種精神鼓舞下,我才甩開膀子,帶領鄉親大幹一場,終於幹出一點成績來,也算沒有枉活一生......」

聽了老同學的話,我深受啟發。與他相比,我的條件優越得多,但卻半生碌碌無為。我比他缺少什麼呢?大概就是這種沖不垮、打不爛的「杞柳精神」吧!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