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港大)美術博物館與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央美館)合作舉辦《時代的跨度:中國當代影像與北宋時期審美思潮的回望》創新展覽,由即日至9月4日展出來自中央美術學院(中央美院)的姚璐、王川與繆曉春的作品。三位藝術家在其攝影與視像作品中精準捕捉中國北宋時期的社會審美風氣,並在其當代藝術風格中體現出昔日的創作與文學傳統。
在三位參展藝術家眼中,嵌入式的象徵意義和其所採用的構圖方法是作品的重點。他們表達的信息被廣泛流傳,並以當代藝術的形式重現和延續傳統。策展人蔡萌指出王川的《再聚焦:龍》別具深意,以其獨特的影像話語探討他對這個時代的觀感,作品結構嚴謹而細膩。「龍在中國屬於一種來自遠古的精神載體,但這種圖騰符號在今天消費主義大潮下,變得俗氣而粗劣。王川的作品捨棄了傳統攝影的語言排序,刻意拆解焦點 上的事物,以別具一格用於攝影的修辭方式--影像語言失語(aphasia)作告示,凸顯失效的圖像數據,是數據氾濫時代中的 另類寫照。」
姚璐的《遮蔽與重構》極盡調侃,以併貼、重構手法,把傳統青綠山水轉化為視覺符號,植入現實處境中,透視中國的高速經濟發展對環境帶來的巨大破壞。肇始於北宋時期的文人畫是中國傳統藝術的最高形式之一。山水畫不僅提供了一個可觀、可遊、可居的文人精神空間,而且還以此為媒介發揮一種由筆墨建構的內在語言系統。人們看到的是一種對古人大山、大江、大自然的敬畏。如今,敬畏的對象已經悄然轉移對體量巨大的「宏偉建築」和荒誕的現代都市景觀中,而這些景觀的背後,隱藏着某種不斷膨脹的權力意志和慾望。《遮蔽與重構》的影像語境在剖白一個讓人沒法躲避的寓言-青綠的殘山敗水,是一語道破的警號。
王川指出,二十一世紀的數據革命,把藝術創作伸展至無邊際的虛擬領域, 它既不真實卻又存在,讓飄渺的精神世界轉化為影像,產生新一輪的感觀經驗及觸發思考。繆曉春的創作有一份大歷史視野,他的《灰飛煙滅》、《無始無終》及《從頭再來》是一部史詩式的三部曲,在這三部曲中,他或者化身為中國古代的人物,或者變成一種單純的自我個體,以綿密的思緒,遊歷於西方的精神世界。■文:張夢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