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化視野 > 正文

開啟藝術行政大門 業界拓思維創新機

2016-08-17
■眾藝術行政工作管理人員到場分享經驗。張岳悅 攝■眾藝術行政工作管理人員到場分享經驗。張岳悅 攝

搞藝術真的「難搵食」,只賺得「滿足感」?有人說「藝術行政工作個名好聽,工作內容似打雜」,究竟具體要做哪些工作?在轉變中的藝文生態環境下,藝術行政工作人員將面對哪些機遇和挑戰?為吸納有志投身藝術者入行,也為答疑解惑,香港藝術行政人員協會在舉辦招聘會時同場亦有多位經驗豐富的藝術行政工作管理人員,分享他們的藝術行政之路,以及行業的前景和機遇。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岳悅

藝術行政人員究竟具體要做些什麼?來自M+的副策展人(教學及詮釋)胡沐雲與助理策展人(設計及建築)黃鈺雯以「剖析博物館」為題與眾分享。據黃鈺雯所述,雖然M+博物館大樓2018年才落成,但相關團隊早在2012年便已組建,由零開始建立館藏、豐富內容以及建立與觀眾的聯繫,「團隊會負責保養修復作品,處理作品物流安排、佈置、借出事務等,也需要同藝術家、設計師談合約內容,所以成員的背景非常多元化,不一定是要讀藝術出身。我們現在正策劃M+的首個設計藏品展覽,為此我去了很多家夜冷舖、二手書店,也去工廠倉庫『尋寶』。」

胡沐雲則分享兩年間自己在M+參與策劃的種種活動,她說:「在『M+敢探號』活動中,我們選中一架貨櫃車,親自帶它入廠裝飾,又請來不同的藝術家設計框架,我們則會全力配合藝術家的創意去採購和安排,最終使其成為一個流動舞台走入學校、邀請學生走入貨車互動,建立與學生之間的關係。」

藝文生態正轉變

香港教育學院EMA課程聯席總監鄭新文教授在題為「藝術行政人員的機遇」的分享中提到,香港藝術生態最大的特點是「政府高度直接參與」及「藝術表達自由」,政府以提供優質和均衡文化服務為目標,參與包括管理場地、主辦節目、拓展觀眾等事務,「香港大部分文化藝術活動和院團均獲得政府資助,與內地和歐美相比,節目票價始終保持在低水平。但是,除政府外,各界對文化藝術活動的捐助和贊助不多,中介機構如經紀公司、票務公司不發達,能夠盈利的商業活動也不普遍。」他說。

鄭新文表示:「未來,香港的藝文及創意產業的場地會愈來愈多,包括中央警署、西九、東九等將陸續落成,這些新場地將帶來與舊不同的場地管理模式,例如部分場地應會設藝術總監職位,使節目內容本身超越行政考慮而更具主導性。同時,也會有更多戶外活動及靈活形式活動出現,如自由野、草民音樂節等,使欣賞藝術不只局限於劇場內。」

他又謂:「可以看到未來好的趨勢是商業贊助及捐助更受到重視,而政府則成立配對基金鼓勵私人參與,也會有更多空間給中介機構發展,例如節目製作人、經紀公司、主辦單位、藝術公關機構等。在這樣的氛圍下,會有更多公眾社會人士關注及參與手作市集、街頭表演等這樣的文化藝術活動。另一方面,香港與內地及鄰近地區的文化交流、合作將更為緊密,相信未來也會有更多的文化旅遊項目。」

機遇與挑戰並存

相對的是,藝文生態環境愈好,藝術相關平台和發展空間愈大,無論是在市場、資金還是人才方面,本地藝文界所要面對的整體競爭也將會愈大,競爭對手也會有更多「過江龍」出現。在這樣的環境下,藝術行政人員應該做些什麼?鄭新文回答道:「這需要從業人員發揮創業精神、積極創新,開發新活動、新觀眾和新運營模式,提升融資能力,主動拓展網絡、尋找合作夥伴,開展跨界別、跨領域合作,尋找更多贊助、資助和捐助的不同收入來源。同時,還需提高市場營銷和觀眾拓展能力,以增加機構的票房和服務收入,不斷把有限資源的效果最大化,把單一活動加入更多深化、教育、外展、展示等不同層面,以帶來更多和更大的影響。當藝術管理人員的流動性更大,跨國就業變得普遍,他們也將更具前瞻眼光和國際視野,懂得審時度勢、把握機會,可以把國際競爭者化為合作夥伴。」

「在整體行業和政策的配合方面,我們也需要更多的文化中介機構、提供藝術服務的機構以及從事藝術倡議的機構,業界不能只單打獨鬥,需要集合集體的聲音,促進大小藝術團體合作,團結向外界推廣。在政府的角度,需要更具體的文化政策,清晰的發展方向和藍圖,讓大小團體都能因應政策而找到自己的未來方向。只有這樣,整個文化生態才會更好。」他說。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