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百家廊:清除文物的「殺手」

2016-08-17

戴永夏

我們的古人是很重視文物保護的。他們在愛之惜之的同時,也常選取一些毀壞文物的反面典型,作為鑒戒,教育後人,勿蹈覆轍。這些故事情理並茂,語重心長,至今讀來,仍發人深思。

清代著名詩人王士禛在《香祖筆記》中,記述了這樣一件事:

江寧有西域賈胡,見人家幾上一石,欲買之,凡數至,主人故高其直,未售也。一日重磨洗,冀增其價。明日,賈胡來,驚歎曰:「此至寶,惜無所用矣。石列十二孔,按十二時辰,每交一時,輒有紅蟢子布網其上,後網成,前網即消,乃天然日晷也。今蟢子磨損,何所用之?」不顧而去。

這個「江寧人」本來擁有一塊很名貴的寶石,石上有代表十二時辰的十二個孔,每交一時辰,就有紅蜘蛛出來結網報時,非常神奇。但當有商人上門求購時,他為了讓石頭「高其直(值)」,多賣錢,便自作聰明地將寶石重新打磨了一番,結果靈光寶氣全被磨光,一件價值連城的「天然日晷」,瞬間變成了一錢不值的廢石頭,「惜無所用矣」。顯然,「江寧人」幹出這樣的蠢事,全是因為貪婪和無知。

先哲蘇格拉底說過:「無知即罪惡。」這話有一定道理。一個人在無知的支配下,不僅貪心會幹出蠢事,有時好心也能弄巧成拙,鬧出笑話。唐代馮翊子在《桂苑叢談》中,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太尉朱崖兩次出任浙右長官。第一次卸任時,去遊甘露寺,藉機拜訪寺裡的老和尚,並將一根方竹手杖留贈給他作紀念。這種方竹產自大宛國,堅實而正方,節眼須牙四面相對而生,實為稀有之物,朱崖十分珍愛。幾年後,當朱崖再回浙右做官時,又到甘露寺拜見那位老和尚。朱崖問他:「從前我送給你的那根方竹手杖還在嗎?」老和尚回答說:「還在。貧僧十分愛惜,已將它削圓了,並且塗上一層油漆。」朱崖聽後十分驚訝,但悔之晚矣,從此不再跟這個無知的老和尚來往。

以上列舉的蠢人蠢事,在現實生活中也許比較少見。然而無知所造成的文物破壞,在當今社會卻時常發生。去年發生在山東青州的古街粉刷事件,就是典型一例。

青州是一座具有2,200年歷史的古城,城區內先後建過廣縣城、廣固城、東陽城、南陽城四座古城。現今青州城內,仍比較完好地保存着明清時期的幾條古街。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十里古街」,首尾相連,青磚小瓦、古式木板門、青石板道路、出簷的樑柱,還有明代特有的彎脖斗拱、錯落有致的古老店舖......然而就是這樣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古街,卻遭到了人為的破壞:2015年國慶節前夕,當地政府部門為迎接衛生城檢查,組織專人將古街進行了一次大範圍粉刷,無論是斑駁的青磚牆,還是老式土牆,都被粉刷一新。原來的青磚變成灰白色,厚重的文化歷史色彩被完全掩蓋。除了屋頂的青瓦和紅色的木門外,已難見古街的歷史滄桑。一座獨具特色的歷史古城,也因此「顏面頓失」,風光大減!

僅就破壞程度而言,青州的「傑作」在中國還難以領先。但它卻清楚地告訴人們一個事實:無知和偏見一旦成為領導人的決策,上升為政府行為,其對文物的破壞力會變得更大,更難以阻擋,其後果也更加嚴重,甚至會帶來毀滅之災。這方面也有不少先例,當年北京古城牆的拆除就很具有代表性。這座有着幾百年歷史的古城牆,經歷了元、明、清三朝,是老北京的標誌性建築,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新中國成立後,著名建築專家林徽因、梁思成夫婦曾到處奔走呼號,竭盡全力請求北京政府保留古城牆、古門樓等古建築。然而當時的國家領導人卻聽不進不同意見,錯誤地認為「城牆是封建象徵,是皇帝擋農民的」,他希望「從天安門上看下去,到處都是煙囪」,因而下令堅決拆除......就這樣,承載着厚重歷史文化的北京古城牆很快灰飛煙滅,其他一些重要古建築也隨之被拆除、毀掉。這一震驚中外的拆城事件,不但具有巨大的破壞作用,還產生了廣泛的示範作用和持久的影響力。北京作出「榜樣」,各地也紛紛效法,於是上行下效,毀壞文物之風迅速在中國各地蔓延,從解放初到「文革」,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到處拆城牆、毀古廟、砸古碑、廢園林......使大量珍貴文物慘遭毀壞,也讓中國傳統文化遭受巨大損失。

以上事例也充分說明,文物能否保護好,關鍵在領導。近些年來,我們欣喜地看到,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領導開始重視文物保護工作。尤其習近平總書記,歷來高度重視文物保護,並身體力行推動保護和搶救文物工作,多次就文物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對提升文物保護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他在一次講話中指出:「要把凝結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同時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在傳承祖先的成就和光榮、增強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時,謹記歷史的挫折和教訓,以少走彎路、更好前進。」習總書記提出的「謹記歷史的挫折和教訓」至關重要,而文物工作中的最大挫折、最深刻教訓,就是以無知和偏見代替政策,為搞「政績工程」大肆毀壞文物。我們記住它,更應批判它、揚棄它、清除它,真正從思想上認識到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習近平語)。在此基礎上,努力提高文化素質和專業水平,切實把文物管好、用好、保護好。正如習總書記所言:「要增強對歷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要不辱使命,守土盡責,提高素質能力和依法管理水平,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努力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