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里約奧運女排比賽剛剛落幕,又聽到本港首位國際排聯裁判雷禮義(雷Sir)講排球的聲音,「食叉燒」、「劏肚」、「飛行扣殺」等術語金句猶在耳邊,看比賽的氣氛因此更為熱烈。因為中國女排會於今日隨「里約奧運會內地奧運精英代表團」抵港,與女排結下30多年情緣的雷Sir特別高興,又有機會見到一班可愛的排球女將及好友郎平。雷Sir向記者細訴自己和香港觀眾共同見證中國女排的兩個黃金年代,對剛從里約奧運奪冠的新一代女排給予高度評價,盛讚中國女排「逆境不氣餒,愈艱難愈有鬥心」,盛讚郎平的執教方法,又預測朱婷未來將成為郎平的接班人。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岳悅、焯羚
中國女排在里約奧運終極一戰打敗強手塞爾維亞隊奪冠。決賽前,中國女排經歷了反敗為勝的過程,先是淘汰東道主巴西進入準決賽,又戰勝強隊荷蘭進入決賽,評論紛紛將其稱為久違的「女排精神」再現。究竟何謂「女排精神」?雷Sir認為是「逆境不氣餒,穩得住,挺得住,愈艱難,愈奮鬥,最終反敗為勝」,這一點,從決賽便可看出來。
無論是做裁判還是評述員,雷Sir見證了中國女排的興衰起伏,也了解中國女排的部署,一行動就知道她們想做什麼,也看得出她們臨場指揮調動的重要性,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袁偉民任總教頭「黃金一代」時的郎平到千禧年陳忠和時代「黃金二代」的馮坤,他都記得清楚。再到現時的朱婷,雷Sir講出「無朱婷就無今次奧運金牌」,「她後排又救得,上網又上到,防守又做到,是全面型球員,連續三扣將隊伍的士氣全贏了回來,若不是她在對陣巴西的時候的最後一球後排攻擊拿下第五局的勝利,中國隊已經止步八強。」他說。
每位隊員發揮極致
「這次奧運的情況是:巴西手握2008年和2012年的兩枚金牌,今屆希望三連冠,又佔主場優勢,球員實力在三強中居首位,志在必得。美國排名世界第一,基拉里教練強調要破『金牌魔咒』。相比之下,中國女排隊員多是經驗不夠的『新丁哥』,包括我在內的不少人賽前都不是百分百看好中國隊,估計郎平教練的目標應該是2020年的東京奧運。當然今次拿到金牌,四年後一樣有機會。」
看完比賽,雷Sir認為,中國女排每位隊員都發揮了自己的最大功能,「輪流落場時都做到了本分,負好了責任,這些很重要,讓人對年輕球員也充滿了信心。」但另一方面,在他看來,中國女排的弱勢是「攔網不夠緊密」、「一傳上網不到位」和「慢熱」,「如果將這些問題調整好,這個隊就有得打。」
港人有女排情意結
香港不少人都有中國女排情意結,這種情感便是從郎平時代開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達到頂峰。雷Sir猶記得1983年女排引發港人瘋狂的情景,他說:「當年紅磡體育館落成,女排『超霸盃』請了中美日三隊來比賽,全港市民紛紛為中國女排打氣,三晚比賽均爆滿,很多球迷排隊都買不到票。排球受歡迎的程度絕不會少過其他項目!」女排大獎賽的誕生是源於香港排球總會希望搞多些國際賽讓中國女排來香港比賽的目的。中國女排幾乎每年來港比賽一次,一到香港就像回家一樣,特別放鬆心情,打得醒神,香港就是女排的主場地!
雷Sir於1976年成為香港首位獲得國際排聯裁判資格的人士(此資格限期至五十五歲),而他初識郎平是1979年在香港舉行的第二屆亞洲錦標賽中日冠軍賽,那時郎平18歲,贏了比賽之後便有了「鐵榔頭」的稱號。中國女排的拚搏精神源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日本女排教練大松博文引入的「魔鬼式訓練」,即強調嚴酷、團結和拚搏的訓練方法,袁偉民教練便是沿用此種方法,由此訓練出郎平、張蓉芳、孫晉芳等「黃金一代」球員。
郎平集各名帥大成
郎平卻不同,從球員到教練,她的智慧充分體現在訓練方法上,「她不僅對亞洲球隊的打法了如指掌,而且在美國帶過球隊,學到了他們的『魔法訓練』方法,又去過意大利打職業賽、做教練,各處的特點都了解,最終將自己在歐美執教心得糅合進執教工作中。」
郎平身上是否有袁偉民和陳忠和的特質?雷Sir答道:「郎平雖然師承袁偉民,但她也看到陳忠和非壓迫式訓練方法的好處,所以可以說她結合了兩人的優點。她把隊員當成一家人去關懷和愛護,為了保護球員,不惜工本請來美籍體能教練Rett Larson訂造體能訓練,減低她們受傷的機會。我記得有一次女排贏了球之後,龔翔宇攬住郎平教練淚如雨下叫『阿媽』,建立了這種親密而互信的關係,球員都心甘情願去搏命。從1984年洛杉磯奧運(以球員身份)拿金牌,到32年後的里約熱內盧奧運(以教練身份)帶領中國女排拿金牌,她可以說是有了完美的一生,這種光輝也讓我們感到運動員對國家的忠誠。」
朱婷喜獲伯樂慧眼
郎平慧眼識英雄,當年袁偉民是她的伯樂,而如今的她,則是朱婷的伯樂,「當初朱婷並不突出,是河南女排二隊的成員,郎平卻對她的表現頗有印象,直接帶她入國家隊。當年她又瘦,反應和移動速度都不夠好,是郎平一對一地訓練她,經過一段時間,將她培養成『救得打得』又能壓陣的全面型球員,應該可以成為郎平的接班人,成為隊伍的靈魂人物。」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