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獨家風景:互動的情感

2016-09-01

呂書練

少女被騙被拐的故事不時聽聞,她們被拐之後的囚禁生活也隨着逃出生天而曝光,當中那慘無人道的細節令人毛骨悚然。不過,有些人習慣了「長期囚禁生活」之後,反而對重獲自由感到害怕,這需要一段適應和心理治療過程。

像電影《抖室》的五歲男孩,他從出生都不見天日,整個世界和活動空間就在十平方米的房間,當他走出房間時,對陽光和樹木既感到好奇,也有點害怕,對陌生人亦然。幸好,畢竟才五歲,赤裸裸而來,沒有比較,也沒有心理負擔,不像媽媽,男孩較勇敢。這個意外的小生命,不但是支撐母親活下來並逃出去的動力,也彷彿成為母親走出心理陰影的指路明燈-他叫外婆把心愛的頭髮剪下來,作為給媽媽的「力量」。

電影主角的遭遇當然很不幸,幸好編導把角度放在如何戰勝逆境和克服心理陰影上,以許多細節來描寫受害者如何「苦中作樂」,比如母子在浴缸中戲水、在地上做體操、跟想像中的小狗做朋友等等,一種相依為命又互為依存的母子情感,以及由純真的孩子主導的鋪排,構成了人性本善但生命無常的本質。

其實,《抖室》的故事絕非偶然。十年前在奧地利,也有一位女子娜塔莎.坎普希被禁錮在五平方米地下室長達八年後逃出生天。她逃出來後將這段經歷寫了一本書《3096天》,披露每周被打兩百次,被打到骨折,還被剃光頭髮和被強迫半裸做家務,稍發出痛苦的聲音,男人就扼住她的喉嚨或把她的頭壓入水缸中......

然而,由於上學途中遭綁架時年紀尚小(十歲),她承認在被禁數個月後,她開始請求誘騙者擁抱她,而隨着年齡長大,她可離開地下室到男人的床上同睡,卻被鎖鏈銬住。之後,男人偶爾帶她出外用膳......這段「經歷」雖然慘無人道,但因為習慣和恐懼,她不敢(甚或不願)逃走。即使逃出來後,該男子已畏罪自殺,她潛意識中會想起跟他相處的日子,甚至買下他們一起生活的房間。心理學家們將這種現象稱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抖室》是該片女編劇艾瑪.多諾霍(Emma Donoghue)根據自己發表於二零一零年同名小說改編,我不知道,她寫小說時是否看到上述新聞並獲得靈感,但她顯然選擇了明辨是非的正面主題。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