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江學海 > 正文

中文視野: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2016-09-23

我們學習英文,很多時都是困於其時態變化、主格和受格等,這是緣於英文和中文結構的差異。英文是形合法語文,而中文則為意合法語文。兩者的組合方式雖有差異,但是細心分析英語的部分結構模式,你或會驚訝它原來與古漢語有相同之處。

中英同用SVO

中文和英文的語序基本上是主語、述語和賓語,即所謂的SVO,而古漢語和英語有一共同特徵:在動詞和賓語之後,還可以出現各種不同的附加成分。

首先是被動句。常見的表述形式是在述語之後,以介詞帶出動作的施事者。

英文例子︰The thief was caught by the police.

中文例子︰見欺於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其次是比較式。當以形容詞作為述語時,以介詞帶出程度較輕微或較低的對象。

英文例子︰I am better than you.

中文例子︰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荀子.勸學》。

第三是位置詞組或短語。在動賓詞組之後,以介詞帶出位置。例如︰

英文例子︰Raymond studied education at HKBU.

中文例子︰西取由余於戎。《諫逐客書》。

第四是物件名詞。在動賓詞組之後,以介詞帶出物件或工具。例如:

英文例子︰He lifts the goods with the hook.

中文例子︰後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史記.孔子世家》。

以上四類句式,都是在動賓詞組之後,加上介詞「於」或「以」,分別帶出施事者、比較對象、位置和物件。除此之外,尚有時間詞、修飾或補充短語、結果補語等,在古漢語中也經常以這種排序出現,與今天的英語句式同出一轍。

時間詞放動賓詞組後

古漢語中,時間詞放在動賓詞組之後,

中文例子︰行之十年,秦國道不拾遺。《資治通砥n。

英文例子︰I went to school the day before.

再者,修飾述語的詞組,也被置於動詞的後面,成為補充短語。

中文例子︰擊鼓其鏜,踴躍用兵。《詩經.國風》。

英文例子︰I pick up the egg carefully.

在結果補語方面,動賓詞組後面,可再加上一個動詞,作為該賓語的結果補充成分。

中文例子︰於是先喚周侯丞相入。《世說新語》。

英文例子︰The alarm clock rang me awake.

上述數端,可以體現古漢語和英語在句子結構模式方面的「血緣關係」。然而,古漢語日漸式微,代之而起的現代漢語雖是SVO結構,但與英語的結構已相去甚遠。

以上提及的古漢語結構,演變到現代漢語時,已經置放在動詞之前;介詞則為新興的「被」、「比」或「用」所取代。■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講師 林惠文博士

隔星期五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