彥 火
蕭軍的代表作《八月的鄉村》和蕭紅的《生死場》,都是於一九三五年在魯迅先生的協助下,編入《奴隸叢書》,並作為重點出版物,由上海容光書局出版的。
難得的是,魯迅親自寫了序,有名人效應,甫出版後,兩蕭即震動文壇,成為一時瑜亮。
相對端木蕻良、駱賓基,我是較晚認識蕭軍的。
一九八三年一月,新加坡舉行第一屆「國際華文文藝營」,內地被邀請的作家有蕭軍、蕭乾和艾青,香港則邀請了金庸與我。
金庸無暇去,我則應約赴會。
蕭乾與艾青都是老朋友,與蕭軍素昧平生。
蕭軍是在女兒蕭耘陪同下出席的。
蕭軍身驅岸然,白髮蒼蒼,闊臉大鼻,容光煥發,步履剛健,聲如洪鐘。
已屆八十歲老人,腰板仍是挺直的,頗有軍人的遺風。他是三位老作家中,身體狀態最好的。
他尋常手中持着十多斤重的銅製拐杖,如拎竹棍,矯若游龍,端的是學武之人。
五年後蕭軍在北京逝世,今年六月是他逝世二十八周年。
那一年,內地三位老作家參加新加坡「國際華文文藝營」後,回程途經香港,我陪同兩蕭(蕭軍、蕭乾)一艾(艾青)在香港度過一段難忘的日子。
蕭軍在香港期間,我們談起蕭紅南來香港的事。
上世紀四十年代,許多知名左派文化人、作家因為政治迫害,南下香港避難。
蕭紅也跟隨端木蕻良南來,五年後,蕭紅在香港逝世,下葬淺水灣。
因香港政府不重視文化遺蹟,蕭紅墓給荒廢了。當時「蕭紅墓已經被糟蹋得令人難以忍受的地步」(葉靈鳳語)。
一九五七年在包括葉靈鳳、曹聚仁等有心的文化人奔跑下,終於把蕭紅遺骨遷往廣州東郊銀河公墓安葬。
不管怎樣,淺水灣是蕭紅的葬身之地,我主動請纓,陪蕭軍及其千金蕭耘到淺水灣灘頭,憑弔一代才女始初下葬之地。
同行的還有蕭乾的太太文潔若。
歲月不居,滄海桑田,當年蕭紅下葬處,已無從辨認。
那天風和日麗,與蕭軍父女信步在淺水灣,很是寫意,倒是耳鼓漲滿潮聲風濤,彷彿在訴說一個教人腸斷的故事,令人黯然。
彥火註:
這幀字是蕭軍從香港返北京後題贈的舊詩作。詩註提的「老畫家高其佩」,清代官員、畫家,指畫開山祖。他是名宦後裔,為清漢軍鑲白旗輕騎都尉高天爵的第五子。雍正期間曾升刑部右侍郎,後慘遭革職,從此脫離仕途,時年六十七歲。他雖久居他鄉,身遊宦海,但不忘故鄉,在畫上常題有:「鐵嶺高其佩指畫」,其指畫已神乎其技。此詩是蕭軍借高其佩指畫墨鷹圖抒懷寄志。 (「蕭紅的男人」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