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香港專題 > 正文

新售公屋倡鎖定補價

2016-10-05
■團結香港基金再建議政府推行「補貼置業計劃」,鎖定公屋戶日後補地價差額,協助市民置業。■團結香港基金再建議政府推行「補貼置業計劃」,鎖定公屋戶日後補地價差額,協助市民置業。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陳文華、岑志剛)不少港人面對置業難題,團結香港基金指出,現時香港居屋與租置公屋補價制度不合理,拉闊「有樓者」與「無樓者」的資產差距,導致社會流動性不足及跨代貧窮的問題。基金再次建議政府推行「補貼置業計劃」,讓新建公屋可以成本價出售,並鎖定公屋戶日後補地價的差額,協助市民置業。

未有能力者可「先租後買」

團結香港基金顧問、港大經濟學講座教授王于漸表示,香港目前有38.4萬個家庭住在居屋或租置公屋單位,佔全港16%,居屋或租置公屋是資助房屋,在市場出售需要補價,但現時補價機制並不合理和嚴苛,居民難以透過補價成為「真業主」,晉升私樓業主,降低階級流動的可能性。

現時共32萬個居屋單位中,只有22%已補價;現時12萬個租置計劃單位中,更只有1%已經補價。

王于漸續說,香港家庭入住出租公屋的比率達到31%,遠高於日本、新加坡、歐美等地區,而公屋的建築費和管理及維修費用由政府承擔,變相是浪費社會資源,長期而言將無以為繼。他又發現2011年有80%公屋戶的收入分佈趨向最低兩個四分位數,情況較1981年惡化。此外,居於公屋的離婚女性人數亦增加,令單親家庭增加,對為數不少的兒童有不良影響,不利公屋戶於社會向上流動,更易形成隔代不平等和跨代貧窮,影響兒動的社會流動性。

王于漸建議港府應推出「補貼置業計劃」,今後所有新建成公共房屋均以「置業」為目標,由政府以優惠價出售房屋予合資格家庭,有能力置業者可購買「補貼出售」單位,未有能力置業者則可「先租後買」,先上樓廉租一段時間再自置物業,長遠希望更多租戶通過「計劃」先租後買晉身業主行列。

建議政府提供最高95%按揭

根據基金建議,政府會擔保按揭,讓基層市民在購買「計劃」下出售的單位時,享有高達90%至95%按揭,解決基層市民的融資需要。而計劃會將未繳付的補價鎖定於入住當刻,而非根據現行機制隨市價變動。

基金指出,「補貼置業計劃」相對居屋及以往租置計劃較容易補地價,可提供優惠和誘因,重建住房階梯和提升市場效率,釋放公共房屋潛在價值,並收回部分公共房屋的成本,紓緩房委會的財政壓力,減少公共房屋的資源錯配,亦可減少「有樓族」和「無樓族」間的衝突,融合社會。

對於有意見認為「計劃」是「雙重福利」,報告解釋指,政府僅提供融資,租戶仍要支付首期和按揭貸款,若租戶日後補地價購買物業,政府其實可以回收物業全部市值。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