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新聞透視眼 > 正文

朱棣文倡推核能緩解暖化

2016-10-24
■朱棣文與中大師生以至香港中學生,就關於科學、氣候及能源議題作互動分享。 中大供圖■朱棣文與中大師生以至香港中學生,就關於科學、氣候及能源議題作互動分享。 中大供圖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吳希雯)世界各國依賴化石燃料提供能源,這會產生大量污染物,更是導致溫室效應及氣候變化的元兇。近日出任香港中文大學「到訪傑出學人」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前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一直致力探究氣候變化問題,他接受本報訪問時直言,儘管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被視為未來社會出路,但以目前技術而言,卻仍然無法大幅提升有關使用率。對迫在眉睫的全球暖化危機,他認為推動核能,已是現有選擇中較佳的緩解方案,並指「就安全性而言,核能是僅次於太陽能的能源」。

中大聯合書院近日邀得美國史丹福大學威廉.凱南物理學講座教授兼分子和細胞生理學講座教授朱棣文,擔任本年度的「到訪傑出學人」,他於1997年憑在鐳射冷卻和原子捕集的研究,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其後更成為美國第十二屆能源部長,是首位擔任美國內閣首長的科學家。

指理想主義難解迫切問題

日前朱棣文接受了本報等媒體訪問,分享他關注的氣候變化問題。面對全球性的暖化危機,他認為若以保持目前電力供應為前提,如需要控制碳排放量以緩解氣候暖化衝擊,核能便是一個方法。雖然無可否認,如找到可大量使用、供應穩定的潔淨再生能源,會比開發核電為佳,可惜秉持理想主義不可解決迫在眉睫的氣候暖化問題。

朱棣文指,現有主要的再生能源包括太陽能和風力發電,其使用率最高只能達約40%,「風能和太陽能供應不穩定,而暫時亦未有技術可大量和長時間儲存風或太陽能,連一星期也不能;但我們不能接受突然所有燈關掉,或工廠全面停工。」朱棣文相信:「以目前僅有的選擇而言,如果什麼都不做,氣候變化會帶來極大惡果。」

開發核能最具爭議的,是有關輻射洩漏的風險,朱棣文同意安全性是重要問題,但強調不可忽略的是,使用煤、天然氣發電,同樣有安全性問題,「燃煤所導致的空氣污染,同樣會令很多人死亡」,他形容,普羅大眾認為核能較可怕,是因為覺得核能很神秘(mysterious),但對科學家來說,有關原因並不成立。

燃天然氣燒煤比核電更危險

朱棣文引述曾有研究指出,因燃煤發電而死亡的人數比核電高上千倍,而即使比較兩者的污染問題,煤礦開採亦會導致嚴重水資源污染。他總結說,核能是「危險程度第二低的能源(the second least dangerous)」,僅次於太陽能,「相對上,風力發電、燃燒天然氣或煤其實比核電更危險。」

此外,朱棣文亦與記者分享了其個人的科學發展歷程。他提到,當年選擇投身科學,全因父母提醒要摒棄賺錢為本的思想。他又透露,中學時家人很緊張其學習,自己亦曾覺得壓力頗大,直到大學時終於領悟到「為自己而學習」,享受當中樂趣。對於教育,他認為老師需要引導小孩認識學習的趣味,可多問「你認為呢(What do you think)」啓發其思考,即使數學算式有既定答案,但當中的證明過程亦是一種邏輯訓練。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