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歷史與空間:內心的山水

2016-10-25
■三平寺周圍的山水顯露出旺盛的生命力。網上圖片■三平寺周圍的山水顯露出旺盛的生命力。網上圖片

盧一心

古代民間相師口中流傳茪@句經驗之談,即「蜀人相眼。閩人相骨。浙人相清。淮人相重。」的說法。細想之下,認為很有道理。繼而想到,古代民間相師口中的經驗之談實際上和當地山水有關。有什麼樣的山水就有什麼樣的人的形態和情態。實踐證明,每個人的形態和情態包括語言和聲調確實都和當地山水有關。

那麼,不死的山水靠什麼養活?首先舉個例子,到過武夷山的人都知道,武夷山是以「山上看水,水中觀山」而著稱,桂林則以「山形奇秀,石色蒼藍」而引人注目並令人嘖嘖稱奇,同時散發出其內在的山水魅力,這也是其活茠疑瓴琠M理由,旺盛的生命力也因此而得到充分的體現。可見,山水對人的影響有多大。

我是閩人,自然對其中的閩人相骨,較為敏感,印象和體會也較為深刻。所謂閩人相骨,應是指閩人受多山多水的影響,長相大體比較有骨質感,走起路來,腳步也較有彈性,渾身上下充滿山水浪漫的情懷,動作也會令人想入非非,所以,相師在看相時以骨相為要,此說算是抓到了要領,不得不佩服古代相師的高明。相信其它地方的人,對山水的理解也一定深入到骨髓裡,也因此而纏綿荂C

進一步說,閩山閩水到處充滿蚗s澤水氣,是因其靠近海邊的緣故,另外,閩南地區常年四季多雨水,所以,山清水秀,令人陶醉,所謂「魚米之鄉」由此而來。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真正懂得或有心去閱讀和傾聽山水的人並不多。大都只是就山說山就水說水而已。真正懂得並有心去閱讀和傾聽山水的人,定會有多種解讀方式,其中之一必能夠從閩南人的口語中感受到一種水氣瀰漫的氛圍,而這種氛圍當中即包涵茪s水之美。不僅如此,閩南人連走路的姿態也富有青春浪漫的氣息和彈性,背影更會讓人浮想聯翩。可見,所謂一方水土一方人,在這裡又得到了進一步的印證。其實,與其說這是一種相人觀,不如說是一種自然觀。

遠的不說,且以我的家鄉--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三平寺周圍的山水為例,三平寺周圍的山水自然風光之美,其實是不用再多作描寫的,類似的精彩隨處可讀到。三平寺不同之處在於,一是其地處化外之境;二是其千百年來香火始終鼎盛,遊客與日俱增。之所以如此,皆因這裡有一座千年古剎,為唐代高僧義中禪師所創,至今已有一千一百三十六年,且以「岩谷深邃,結曲奇危」而著稱。可見,三平寺周圍的山水至今確實還保護得完好,原始的魅力令現代人神往。

此外,三平寺聞名於天下的原因,除了和義中禪師以及周圍的山水有關外,更重要的是和當時吏部侍郎王諷以及鄭薰等歷史人物有關,還有就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以及清乾隆時期的文華殿大學士--蔡京等人,正是因為他們為三平寺周圍的山水注入文化內涵並留下了底蘊,才使三平寺周圍的山水顯露出旺盛的生命力,三平祖師文化值得挖掘、發展和保護與弘揚的重要原因也就在這裡。

記得,蔡京也就是蔡太師曾為三平寺寫下一副對聯,其中後半句便是「五峰秀透骨」,只可惜上半句已無從查考,如今連後半句也遺失,但從這後半句已可讀出蔡太師賞玩山水所達到的超然境界。蔡太師是漳浦人,跟平和也有牽連,因他是平和人的外甥,難怪他常到三平寺「食武夷(烏龍茶),看金魚。」悠哉游哉。

實際上,據史載,當年義中禪師從廣東潮州來到三平山建寺,便和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有直接關係,正是因為他的舉薦,義中禪師才來到漳州,最後才到三平寺落戶,三平祖師文化才機緣巧合地形成。當然,也有其它歷史傳說,不必一一細說,總之,兩人注定有一段不解之緣,這是有歷史記載的,不必爭辯。

當年,義中禪師來到三平寺以後,三平寺周圍的山水還很原始和荒蕪,幾乎可以說還是一塊從未開墾過的處女地,之後才變得文明起來,並有了今天的現代氣息。當然,在此之前,這裡的山水就已經活茪]是事實,但那個時候,因很少有外界人士來到這裡,因此,活得再好也沒人知道,這就是義中禪師的最大貢獻。如今,到過這裡的人一定都會發現,三平寺周圍的山水不僅原始的魅力猶存,而且文化氛圍濃厚,更重要的是其處女之身所瀰漫和蕩漾出來的那種原始和神秘之感,更會讓那些絡繹不絕的遊客產生激情,而這一切,其實已經不用再詮釋了。

可以說,無論是誰踏上這條蜿蜒的山路,內心一定都會感受到一種來自大自然的親善與柔情,而這種親善與柔情也一定會讓每個人的心境頓時變得一片空明和清靜,慈悲與祥和之心立現,同時也會發現,沿途一草一木彷彿都充滿靈性,十分善解人意一般。其實,這種魅力既是自然存在的也是人類所賦予的。然而,人們還是要問,不死的山水靠什麼養活?其實,這個問題說簡單也很簡單。山,通過樹木和石頭呼吸而活荂A而樹木和石頭,通過水和空氣以及陽光的照射和洗禮而獲得生機,這是大自然公開的秘密。換個角度理性地講,山水活茠滬鴞]至少有三:一要靠大自然及其本身的生存規律活荂F二要靠文化的積累和滋養而活荂F第三,從某種意義上講,可以說,山水是因人類生存而活荂C可見,「一方水土一方人」這句俗語說得也很有道理,甚至說出另一種生存的秘密。

事實也是如此,千百年的山水必須用千百年的眼光去注視,才能夠讀懂和發現它的山韻和水情,包括佛意和禪心。不過,僅僅用千百年的眼光來注視和解讀山水無論如何是遠遠不夠的。或許,還必須用永遠的眼光來注視和賞讀,才足以讀出它的更多精彩,但願三平寺周圍的山水會愈活愈年輕愈有生命力。

最後,我想說的是,無論不死的山水活茠熔z由是什麼,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既是佛教三境界,也是人生三境界,同時也是不死的山水活茠熔z由。當然,仁者見山,山便是仁山,智者見山,山便是智山。同樣的道理,仁者見水,水便是仁水,智者見水,水便是智水。不同的人心中有不同的山水,這就是大自然最深奧的哲學。

山山水水總關情。但願每個人都能讀懂自己內心的山水。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