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字裡行間:《遐邇貫珍》播毒

2016-10-25
■《遐邇貫珍》每月發行一次,共四卷,凡三十三冊。 作者提供■《遐邇貫珍》每月發行一次,共四卷,凡三十三冊。 作者提供

黃仲鳴

授香港新聞史,有學生選《遐邇貫珍》作專題研究,我說好得很呀,日本已將原版影印出版,圖書館有「貨」可供閱讀。

《遐邇貫珍》(The Chinese Serial)是香港最早的中文報刊,出版於1853年8月,停刊於1856年5月。由香港馬禮遜教育協會(Morrison Education Society)出資,香港英華書院印刷、發行的定期刊物。大體每月發行一次,共四卷,凡三十三冊。

《遐邇貫珍》的內容,前半部主要是介紹西洋文明的文章,後半部是新聞。在此之前,廣州的《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Eastern and Western Ocean's Monthly Investigation)中文月刊(1833-1835,1837-1838),雖然亦設有「新聞」一欄,「但如果要說在每一期上刊登世界新聞這種形式,是由《遐邇貫珍》所確立的,這樣說應該並不為過。」

《遐邇貫珍》每期都有〈近日雜報〉(創刊號目錄標為〈近日各報〉)的新聞欄,篇幅至少佔全刊的三分之一,內容可謂多姿多彩。其中,不少屬第一手資料,尤為後代史家所引用,如太平天國和上海小刀會的消息。至於香港新聞,所佔分量亦相當多。記得我曾在本報寫過一篇詳說海盜新聞的文章,這裡且說說它對鴉片毒品是如何明目張膽、大量報道。在鴉片的問題上,《遐邇貫珍》與祖家英國、殖民地政府的立場一致,報道得不遺餘力,但從沒刊載有關禍害的新聞,只火輪船到港,運來多少箱的消息。這其實很諷刺,因1843年香港即有「鴉片嗎啡毒品條例」,太平紳士已具權簽發搜查票,搜檢鴉片煙嗎啡等毒物。例歸例,執行卻是絕無僅有。

香港是鴉片戰爭的失土,是英國為了促進鴉片貿易的轉運站。隨蚞~片貿易的興盛,押匯的實際需要,英商的東方銀行,也在1845年正式開業。這是香港第一家銀行。

《遐邇貫珍》的資助者為「英花二國同人」,讀者不少是外商,故在報道鴉片煙土運載的消息上,十分詳盡和不敢輕慢。根據資料,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20年當中,中國內地鴉片消費量竟相當於戰前20年間的12倍;在這段時期裡,香港成為鴉片走私的大型中轉站。據香港總督指令於1850年起草的一份備忘錄透露,1845年五年間從印度運來遠東的鴉片,足有四分之三貯存於香港,然後又從香港轉銷中國內地,其數達十六萬五千餘箱,總值八千三百萬元。

1844年末,香港總督德庇時以鴉片貿易已經在中國沿海普遍開展為藉口,公然讓鴉片輸入香港,俾居民吸食;並實行專賣制,每年由鴉片專賣商競出高價,投標承辦鴉片買賣。結果全港煙館林立,為害極烈。1847年改為向煙館發給執照,至1858年恢復專賣制,一直施行到20世紀初期。

《遐邇貫珍》站在港英當局和外商的利益上,對此不加撻伐,完全沒有了反賭的英雄本色。如將33冊的《遐邇貫珍》所載運港鴉片煙土數量作一統計,便知十分驚人。對研究1853年8月至1856年5月間鴉片煙的販運情況,委實是珍貴的資料。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