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杏林妙計令課堂互動氣氛活躍 奪優異教學獎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黎忞)不少教育機構在學期將完結時均會要求學生填寫評分表,評核教師教學表現及反映意見,藉以提升教學效能。嶺南大學英文系副教授何杏林更引入「學生參加教學合作計劃」,讓其他學系學生成為教師的「顧問」,於課堂觀課及分析記錄,同時從受眾角度,及早提出改善教學的建議,成功令課堂互動,氣氛更活躍,其新穎思維讓她獲得嶺大今年的優異教學獎。
嶺大昨日舉行「2015/16年優異教學與傑出服務頒獎典禮」,以表揚多名在教學和服務上有卓越表現的教職員。其中包括曾於美國多所院校任教、2013年加盟嶺大的何杏林。她分享獲獎心得時指,美國學生勇於向教師表達意見,港生則較為被動,而師生亦往往保持距離,有意見都不敢主動表達。
為更有效改善教學及促進學習,她在2014年發起「學生參加教學合作計劃」,首先在英文系試行,讓來自另一學系的學生與教師組成夥伴,並成為教師的「顧問」,定期去觀察及記錄課堂情況,冀從嶄新角度向教師提供教學反饋。
就讀嶺大翻譯課程四年級的鄔樂珊是其中一名學生顧問。她一般要參與10周、每周各一次的觀課,當她整理過觀課資料後,便會與夥伴教師見面反映意見。不少教師資歷和教學經驗豐富,起初曾擔心她的意見未必獲接受,但實際上有關教師在向她了解過後,確有嘗試於課堂作改變,「例如增加提問環節,令課堂氣氛改善。」
盼增顧問生推廣其他機構
現時計劃有7名來自嶺大不同學系的顧問學生,何杏林指期望未來參與人數可增至20個,並將這種師生合作模式推廣至其他教育機構。
嶺大市場及國際企業學系助理教授王曉勤亦是今年優異教學獎得主。她在過去4年一直任教「關心我們的社會─社會營銷」科目,「我想向學生強調,商界不止是賺錢,亦有社會責任。」課堂中她會教授傳統的營銷技巧如「10步模型」和「4Ps知識」等,希望讓學生能於社區服務項目上應用。
她舉例指,曾有學生舉辦以長者為對象的嘉年華,設有攤位讓長者砌安全家居模型等等,亦有工作坊教他們用手機通訊軟件WhatsApp。意想不到的是,活動後有長者家屬向學生發出致謝的短訊。提到這個經歷,王曉勤亦感動得「眼濕濕」。
當今議題應用社會學理論
另一名得獎者是來自社會學及社會政策系的助理教授陳漢輝。他表示,社會學理論抽象複雜,對部分學生來說頗為困難,而他教授現代及古典社會學理論。
他坦言這些「年代久遠」的理論,或會被學生認為無法於現代社會應用,而學生亦未必有興趣讀完厚厚的馬克思的《資本論》。所以他嘗試在導修課中挑選當今本地或國際議題,幫助學生將社會學理論應用在現今社會上,學習理論之餘亦可訓練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