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人物 > 正文

二胡王子朱芸編的「創新」說

2016-11-11
■朱芸編有「二胡王子」之稱。 張岳悅 攝■朱芸編有「二胡王子」之稱。 張岳悅 攝

將爵士樂、搖滾與二胡融合,為傳統樂曲加入強烈個人風格,「創新」是「二胡王子」朱芸編的關鍵字。他既是首位在素有最高音樂學府之稱的英國皇家音樂學院Duke Hall表演二胡的香港演奏家,又於去年獲邀為國家主席習近平伉儷及英國皇室威廉王子伉儷表演二胡,同時還常為演唱會及電影配樂。而本周日,他將在新城市廣場以「Re:Mozart」為主題的年度音樂盛事「Music In Town」上,與香港城市室樂團合作的同時,以二胡表達莫扎特的藝術歷程。

朱芸編稱自己在一個月前已經開始為活動作準備,「寫譜、安排歌曲,不斷思考二胡與流行樂隊及西樂團合作的各種可能性,怎樣做才能既平衡各種樂器又凸顯各自的風格。另外,還要考慮舞台排位、燈光等細節問題。」

中西合璧 音樂無國界

朱芸編7歲在父親熏陶下已開始學習二胡、高胡、板胡、樂理等,但原來一開始只是小孩子的好奇心作祟,而並非音樂家庭的壓力,他說:「父親是二胡演奏家,家裡一直收藏着二三十把二胡,他一開始並不肯讓我接觸二胡,怕我不小心弄壞。所以我就趁他上班的時候偷偷去看去摸,母親也沒有阻止我。時間長了,我開始拿着二胡去模仿演奏,也是那時對它產生了興趣。後來父親便讓我拉給他聽,還讚我拉得似模似樣,便開始教我。其實父母對我的期望是『開開心心快高長大』,而父親作為我的啟蒙老師,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也從沒逼我練琴,反而是我因為感到好奇而自動走去練。」那當好奇心平息,是否開始經歷反叛期?他回答道:「我的反叛期表現在音樂上,是一種低潮的冷靜期,對所有的事失去興趣。那時,我會為自己設定一個目標,可能是特別想演奏的歌,也可能是很難得的舞台演出機會,以此獲得繼續練習的動力,為做到最好而努力。」

「小時候,我除了演奏傳統二胡樂曲外,也會嘗試拉小提琴的曲目如《卡門》、《流浪者之歌》等,總之是自己喜歡的曲子,便想拿二胡去試一試,不會因為樂器本身而受到限制。以二胡演奏西樂,是和中樂截然不同的風格,對技巧的要求也更高,我常常需要花更多的心機去研究和練習才能拿捏準確,對我來說,這也是對二胡的技術性突破。」在英國讀書期間,便是他中西合璧的「高峰期」,他除了玩古典西樂之外,也經常和流行西樂的樂隊合作,對他來說,音樂是無國界的。

堅守根基 創新中推廣

朱芸編在英國的本科讀音樂學,碩士則轉讀電影配樂,為何有這樣的選擇?他笑稱這既是兒時的夢想,也是不經意之間的決定:「我讀中學時很多荷里活大片上映,裡面的音樂好聽且突出,一下便吸引了我。而在英國本科期間我常參加大型表演,學校了解後承諾會全力支持我,於是我提出不如做個backing track,使演出效果更為澎湃。但校方卻以資金不足為由拒絕兌現承諾,生氣之餘,我便決定自己動手來做這個背景音樂,沒想到最後做成了,也是這件事引導我進入了音樂製作這行。」於是,當大學畢業在即,開始考慮未來的發展方向的他想到自己既會西樂作曲,又懂得音樂製作及具備中樂基礎,便決定去讀電影配樂碩士課程。

畢業後的他常在世界各地參與演出,回到香港的時間並不算多,但他仍然十分肯定地表示,香港愈來愈多人開始玩中樂,校際音樂節中中樂的參賽人數逐年增加,「受眾的接受能力愈來愈高,不像之前大家普遍認為中樂老土,當然現在這種觀念依然會存在,所以我的責任也包括告訴大家中樂還可以這樣創新地玩。作為傳統樂器,二胡在保持中樂傳統深厚文化的根基之外,也需要跟着時代而不斷地創新,這樣才會有百花齊放的盛況,給觀眾更多去接觸和選擇的機會。大家可能會抗拒、不喜歡,或沒找到喜歡的原因,但一切總要從接觸開始。當他們接受了,自然會主動去收集資料加深了解,並不需要hard sell。」

問及對想要學二胡的年輕人的建議,他說:「天分是需要的,勤力練琴也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有智慧地去學習和思考,應該一邊練一邊考慮如何解決遇到的問題,而不是不斷機械重複同一個樂段。同時,好的老師和正確的方向也很重要。最後一個是機會,初學者應該努力多爭取演出的機會,建議可以通過社交網絡使更多人看到你的演奏。」■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岳悅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