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國平面設計師曹鉉教授應韓國十月文化節邀請,在港舉行名為《平面-形狀 主體-客體》設計展,將自己由構思到設計出成品的過程展示在觀眾眼前,架起一道溝通橋樑,讓觀眾更了解其設計世界。他為了多作新嘗試,寧捨棄尋找自己的專屬風格,可正是他這出人意表的想法,促使他獲得不少難能可貴的合作機會,如為韓國天后李孝利設計唱片封套、為韓流天王Rain設計寫真集、成為10個獲邀與國際品牌FENDI合作的藝術家之一等,為其藝術生涯寫下光輝的歷史。
曹鉉透露是次展覽名稱與其設計工作室名稱S/O Project相聯,S/O Project中的S代表主體(Subject,即思想、文字、寫作和字母),O則代表客體(Object,即物件),前者代表平面,後者則代表形狀,而斜線(/)代表設計同時存在於主體和客體中,所以展覽第一個作品正是把今次展覽名稱實體化呈現出來,正面看會見到S字,側面看則見到O字。
展場亦劃分成數個房間,循序漸進展示設計的過程,如第一間房放置了50個主體和客體,他解釋:「50沒有特別的意思,只是看起來像『SO』。主體和客體之間與最後的成品可能沒有太大的關聯,但顯示出我們如何開始第一步。」因此,他有搜集主體和客體的習慣,以便把靈感保留起來,「比起拍照儲存在電腦中,我更愛放在觸手可及的位置,以便找到想要的。」
辦展最着重溝通
曹鉉舉辦過大大小小的展覽,在他眼中,好的展覽等於良好溝通。「有些展覽很深奧,觀眾難以明白背後的理念,亦難以得到任何啟發。這不是我追求的展覽,我理想中的展覽是易於理解,容易接受,觀眾看完感到開心愉快。說真的,以前的我也追求艱深難明,背後隱藏嚴肅的理念,但現在我變了。」何解有這麼大的轉變?「可能是我老了吧!」他笑說。「我不喜歡強迫別人接受我的理念,我希望不論是觀者、自己,或是設計出來的藝術品,三者均享受在展覽的過程。」
雜誌海中尋靈感
在是次展覽中,曹鉉起用了一套全新的設計原則-- 玩味的實驗性溝通。他表示:「我沒有自己的個人風格,如你所見,就算是海報設計,每張的風格、理念都不同,因為我喜歡嘗試新事物,而且比起擁有自己的專屬風格,我更着重與觀者的溝通,透過玩味的實驗性溝通這原則,帶給觀眾喜樂,而今次這展覽正是一個好機會讓大家更了解我的創作理念及想法。」
不過,藝術家欠缺個人特色,對其事業似乎是一個弱點。曹鉉半認同半不認同:「我大學畢業時,曾強烈地想過要擁有獨特的個人風格和特色去吸引大眾的目光,只是後來發現這變相局限了創作在一個框架裡,持續做同一件事太悶了,我不喜歡,我寧願去衝去撞板,也要挑戰新事物。」那又如何發掘新靈感?「有時是看到客的要求會想到,現在較常是閱讀大量的雜誌,不分類別,全部都讀。同時也會藉旅行激發靈感,每到一個城市,我都會素描,把該城市給我的感覺留下來。」
花一年說服父母
曹鉉在高中時決心往設計師這條路發展,原來他早於幼稚園時已對設計產生興趣,「舅舅和舅媽都是設計師,自小在他們的家裡,很容易就接觸到設計相關的書籍和材料,自然對設計產生興趣,到高中時決定上大學修讀設計,當時父母很反對,斷言拒絕,我與父母周旋了一年,才說服他們接納我的選擇。」他又會否鼓勵子女步他後塵?他反應甚大,直言:「不會,太辛苦了!不過,我兒子是大學生,他選了讀電腦工程。」他邊說,邊露出欣慰的微笑。
即使他不鼓勵兒子跟隨其步伐,他尊重他人發設計師夢,甚至為了讓他們更了解這行業,他在大學任講師授課,「當我好像他們般年輕時,對設計這行充滿好奇,以為一定要有藝術家脾氣才能立足。然而這行是非常複雜,是年輕設計師們想像不到的,希望憑藉自己的經驗,助學生們更了解這行業的真實面貌,在滿足商業需求和保有自己的藝術性中取得平衡。」■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敏娜
《平面-形狀 主體-客體》設計展
日期:即日至10月31日
時間:10am - 8pm 地點:動漫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