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0年的《不一樣的月光》,到今年的《只要我長大》,台灣原住民導演陳潔瑤一直致力讓大家對原住民多一點認識。今次她應香港亞洲電影節2016邀請,攜新作《只要我長大》來港,她表示電影從小朋友的角度出發,盼觀眾輕鬆看待,視作了解原住民的入門篇,拉近兩者之間的距離。■文:陳敏娜 場地提供:登臺
身為泰雅族人的陳潔瑤,在都市長大念書,直至30歲才想了解自己的根,因此促成《不一樣的月光》的誕生,藉青少年的眼睛訴說其尋根故事。相隔5年才面世的《只要我長大》,不再講尋根,而是講愛與陪伴,講述三個在部落山林中長大的活潑調皮小男生-瓦旦、晨皓和林山,相信未來必定可以完成一切現在無法做到的事。即使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道傷痕,但仍然懷抱夢想,樂觀地和朋友一起共度快樂時光。
小朋友夠純粹
陳潔瑤指出,在台灣存有一種誤解,大家普遍聽到原住民題材的電影就覺得很沉重,「《只》片特意用小朋友的眼光看部落,希望大家不要感到有距離。藉大人的口中傳達訊息,大家會覺得主觀,反而小朋友很純粹,講話童言無忌,人們更易接受。如戲中瓦旦收到別人捐贈的物品,他厭棄不合用,卻被阿x數落,這個橋段是想借瓦旦帶出一個部落現象,就是很多人把不要、用不到的物資捐給我們,卻沒有想過是否我們需要的。所以這部電影是拍給都市人看的,把這當成入門篇,希望他們想幫助我們前,請先了解我們。」
她在戲中帶出了不少部落的問題,她寫劇本時卻沒有特別針對某一問題,而是在某些問題上輕描淡寫地帶過,「如瓦旦的哥哥種大麻是可再深入探討的,只是不想在小朋友的片子裡放太沉重的東西。又如片尾播出的是瓦旦看茧‘~的背影,我不知道他的未來是跟哥哥一樣種大麻還是另有一番出路,我無法給出一個答案,我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部落的小朋友都相信只要長大,就有能力去改變現況。」
要專心有想像力
陳潔瑤亦開宗明義這是一個講愛與陪伴的故事。「因為電影從小朋友視角出發,不管他們的夢想是什麼,最需要是父母的愛。如小薰飾演的拉娃老師開設課輔班,給學生們愛。她因車禍受傷,被迫放棄歌手夢後,在小朋友的陪伴中得到慰藉,可見互相給予愛和陪伴是很重要的。」
不過,陳潔瑤很大膽,戲裡起用的演員大部分都是新人,連三位男主角也是首次拍戲。她在10多間學校、500多人中進行試鏡,逐一聊天、玩遊戲,從中觀察他們是否夠專心和有想像力。她直言:「很多人都符合這兩個條件,但三個小孩要有不同外形,個性、感覺也要不同,一路刷下來就刷剩幾個人,有兩個是很早已確定的,只有一個還在想。」她花了個半月訓練他們,助他們入戲,拍戲僅用了26天。「因為沒錢,不能拖。」她感慨說。
建議先讀好書
26天的拍攝期間,陳潔瑤被三位小演員稱作媽媽,她笑言:「真的像媽媽,因為不能兇他們,他們不開心就笑不出來,湊他們要有耐性,亦要教導他們有責任感,決定了要拍就要堅持到殺青,不能半途而廢。」她坦承間中他們會鬧情緒,有時見到她面露不快,晚上會跑到她跟前哭,令她哭笑不得。她透露三位小朋友拍畢後都想往演員這方向發展,她不太贊成,「演戲要有天分,而且這行業不是這麼好走,他們又這麼小,寧願他們先好好把書念完,不要想這麼多。」
另外,戲中有不少明星客串,如康康、豆花妹、BOXING樂團等,當中盧廣仲飾演的背包客最令人驚喜,亦是他自《愛情無全順》後再次客串電影。陳潔瑤謂找他演背包客,彈結他唱歌,是想幫角色們加油打氣。她自爆盧廣仲後來接拍新劇《植劇場-花甲男孩》,該劇導演瞿友寧曾問她覺得盧廣仲怎樣,她回答:「我僅拍了一場戲,不太清楚,但他外形還蠻特別的。」
驚喜入圍金馬
《只》片不但代表台灣角逐第89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更於下月舉行的金馬獎獲得3項提名,當中陳潔瑤入圍角逐最佳原著劇本。她很驚喜能夠入圍,「我只寫過兩三個劇本,寫劇本很難,要無中生有,拍片還可以看到怎樣設計,劇本卻只能自己單打獨鬥,有時寫不出來就寫不出來,又不能亂寫。我不是專業的編劇,獲得入圍肯定已很開心。」
談到今後拍片會否繼續包辦編劇,她指因會繼續拍原住民電影,很難不由自己寫,唯希望可找到人一起討論,「可是原住民影視人才不多,就算我希望整個團隊都是原住民,也不能選不會拍片的原住民。其實只要導演是原住民已很足夠,因我會保留最重要想傳達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