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少人在學校畢業後就投身社會工作,自此與教科書「絕緣」,但林樂欣自中學畢業後從沒放低過「書包」,十多年來從不間斷地進修,先後取得6張高等學歷的證書,包括2個學士和1個碩士學位。今年48歲的她現於非牟利組織工作,不時要接觸山區貧苦兒童,為多了解內地情況和好好與兒童溝通,未來更計劃進修兒童心理學課程,上進的精神,令人敬佩。
林樂欣當年中七畢業後,升讀工業學院的工商學文憑課程,畢業後從事市場學相關工作,其間亦不斷進修,又修讀過商業高級文憑,在1997年考得英國特許市務學會的「專業市場推廣人員」資格,更在2001年於英國完成市場學碩士課程。
其後她在本港一個劇團擔任演員和舞台監督,因不時接觸到西方劇目和翻譯劇本,為提升翻譯劇本的能力,而適逢當時公開大學有「僱員進修計劃」,可提供學費優惠予其任職的公司,加上上課時間彈性,故她選擇在公大修讀語言與翻譯文學士課程,並在2008年畢業。
翻譯提升語言能力終身受用
她認為,翻譯課程有助提升她的語言能力,雖然其後劇團解散,但課程學到的東西,讓她終身受用。現時她在非牟利組織義務工作,協助內地貧困和殘障學生得到教育機會,故不時要與內地的教育部門聯繫,她希望可以多角度了解中國文化和國情,於是再次報讀了公大學士課程,修讀中國研究社會科學學士。
她表示,因工作需要而經常接觸內地山區兒童,故將考慮修讀兒童心理學相關課程,「就算讀完未必有專業資格,但我相信有助了解如何與孩子溝通。」
同樣畢業於公大、現年40歲的謝江海,中五畢業後從事速遞工作。一心要在職場上有所突破,他工作4年後重拾課本,修讀氣體燃料工程的專業訓練課程及高級文憑,之後在2007年報讀公大的電腦工程學理學士遙距課程,進修期間亦擔任過港鐵和海洋公園的機械維修工作。
大學畢業後,他更被煤氣公司「挖角」擔任訓練主任,負責訓練一般學徒和技術人員,亦要接觸工程師和政府部門。為獲得更高學歷,他就報讀公大的工程管理工程學碩士課程,畢業後可獲得香港工程師學會認可。
年底是大專生的畢業季節,公大早前向1,864名於2014年畢業於遙距課程的學生進行就業調查問卷,最後收回154份問卷。公大副校長(學術)關清平指,結果顯示有60%受訪者認為進修有助提升工作表現,45%人認為有助調高薪金,41%人認為有助轉公司。
■記者 黎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