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歷史與空間】重遊劉公島

2016-12-13
■劉公島素有「海上仙山」和「東隅屏藩」之稱。 網上圖片■劉公島素有「海上仙山」和「東隅屏藩」之稱。 網上圖片

安立志

此次劉公島之行,是舊地重遊。前兩次上島都是公餘,有當地人員陪同,拘於禮儀,加之時間倉促,往往走馬觀花。此次是退休人員的秋遊活動,相對來說,「自主權」稍多。

劉公島如同一個斜邊較長的直角三角形,橫臥在威海灣正中,素有「海上仙山」和「東隅屏藩」之稱,前者讚歎劉公島自然風光之美,後者稱譽劉公島戰略地位之要。從碼頭渡海登島,只須一刻鐘。

前些年,CCTV有一句廣告--「劉公島,不僅僅是個島」。的確,劉公島讓人記住的並非因為它是一個島,而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樁慘痛的國恥--北洋海軍全軍覆沒,《馬關條約》喪權辱國,劉公島就是其發生地。

劉公島又的確只是一個島,島上的主要景區有四個:劉公島博覽園,主要是文化性質,甲午戰爭後的英租界舊址可以一觀。劉公島森林公園,主要是自然風貌,台灣當局贈送大陸的長鬃山羊和梅花鹿就放養在這裡。甲午戰爭陳列館和甲午戰爭博物館這兩個景區都與120餘年前的中日戰爭有關,前者主要通過資料、圖片、聲光電等設施介紹甲午戰爭的過程,後者則是北洋海軍提督衙門的舊址與遺物。從憑弔遺址與考察歷史的角度,當然是後者更有價值。

這次,我重點參觀了海軍公所(其當時地位相當於今之北海艦隊司令部)。海軍公所坐北朝南,背山面海,頗有氣勢。旁邊有國家文物部門監製的「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石製銘牌。拾級而上,三間柱式牌坊,有前領導人江澤民題寫的「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的橫額。兩側是旗竿,當年應是懸掛大清龍旗之所在。繞過東轅門,再上台階,正中就是海軍公所大門了。門前有楹聯:「萬里天風永靖鯨鯢波浪;三山海日照來龍虎雲雷。」匾額是大清北洋通商大臣、北洋海軍締造者李鴻章題寫的「海軍公所」四個金色楷字。海軍公所是個三進跨院,依次是禮儀廳、議事廳、祭祀廳。每個跨院,除正廳外,還有配房和廂房。這些房子有的是海軍提督的書房與公事房,有的則是參謀人員的辦公房間。祭祀廳後,一排敞房陳列1980年代打撈出水的北洋海軍的鐵錨、魚雷與艦炮等遺物,這些東西大多是原「濟遠艦」的裝備。

從大門進入,正面第一排正房,就是禮儀廳,這是北洋海軍恭迎聖旨、舉行會見的場所。門上的楹聯是:「柔遠安邇波濤靖;治軍愛民域疆寧。」橫額「威震海疆」。這副對聯,至少從字面上給人以威武之師、文明之師的印象。不過,想一想北洋海軍的結局,總有不勝唏噓之感。繞過右側走廊,後面一排正房是議事廳,門上楹聯為:「捭闔縱橫曉暢戎機,運籌帷幄穩操勝券。」橫額為「決勝廟算」。從這些對聯可以感到,北洋海軍的提督、管帶、總兵們,都是一些訓練有素、精通戰策的職業軍人,其實他們的成份很複雜,結局也很悲慘。最後一排正房是祭祀廳,門上楹聯是:「巽行利運威靈及四海,護國佑民恩澤被八荒。」橫額是「永慶安瀾」。這是紀念、祭祀忠勇將士之所在,它與後面山坡上的「北洋海軍忠魂碑」大約是同一作用。不過,在北洋海軍全軍覆沒之際,這祭祀廳也就只能自我祭祀了。

遊覽成山頭時,我曾產生一點異樣的感覺。北洋海軍誓與敵艦同歸於盡的民族英雄鄧世昌殉國之後,光緒皇帝曾謚其為「壯節公」,並賜予輓聯、碑文與祭文。有兩通石碑至今仍然蜷縮在成山頭始皇廟的角落裡,理由僅僅是因為當時戰事發生在成山頭外海且日軍曾從成山登陸。我一直在想,為什麼不把鄧世昌的祭祀,一併集中到劉公島「甲午戰爭博物館」中來?

北洋海軍經過李鴻章的多年經營,從英、德等國進口了多艘先進的巡洋艦、鐵甲艦,到1889年,其規模已冠亞洲之首,居世界第九位,排在英、法、俄、德、荷、西(班牙)、土(耳其)之後,美國、日本之前。(《龍旗飄揚的艦隊--中國近代海軍興衰史》,三聯書店,2002年,頁362)至於他們何以全軍覆沒以致禍國殃民的,史論研究車載斗量,有的說慈禧60大壽挪用海軍經費,有的說滿清官員貪污狼籍賄賂公行,有的說海軍內部山頭林立用人不公,有的說海軍投入虎頭蛇尾彈藥不繼,凡此各種,不一而足。

偶然看到一則史料,英國著名外交家、漢學家威妥瑪,從鴉片戰爭時期到中國,最後擔任駐華公使,在中國工作40餘年。他在對中日戰爭進行分析時,引用了一位滿清大臣的看法:「我朝深欲傚法西國,凡從格致之學(即今泛指是科學技術)入手,以成各種之機器,必將取而用之。至於中國之風俗,與夫道學德行之所傳,則終守之而不改也。」他在下面的分析中指出:「日本則不然,無論風俗,無論道德,皆隨新法以為更變,蓋謂既得格致之新理,必又得風俗之新章,庶幾足以相配也。......夫中國未能日盛月新者,盡誤於墨守舊章之一念。」(《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第7冊《中日戰爭》,新知識出版社,1956年,頁528)針對北洋海軍引進西方的先進戰艦,最後卻一敗塗地,他的結論是:「有西國之利器,無西國之良法,不亦成無用之物乎?」(同上書,頁522)近代日本之所以強盛,正是其成功推進明治維新的結果。而近代中國的落後,「墨守舊章」確為主要原因。

這些看法其實並非什麼高論。在前賢的論著中,近代以來的中國,在亡國滅種的威脅下,曾經致力學習國外先進的東西,這曾經有過一個緩慢而曲折的過程,一是學習器物層面的堅船利炮,以洋務運動為標誌;二是學習制度層面的立憲議會,以戊戌變法為標誌;三是學習文化層面的民主科學,以五四運動為標誌。之所以收效甚微,「中體西用」的變法原則難辭其咎。啟蒙被救亡所打亂。直到改革開放,又碰到相似問題,引進先進技術,利用外國資金,實行市場經濟,可謂關山重重。而今日中國在當今世界軟實力之不彰,正在於我國近代以來從未創造出或輸出過貢獻於世界的文化與價值。

北洋海軍的覆沒可能一果多因。在戰爭中,方伯謙之類的投降分子不消說了,就是丁汝昌、劉步蟾這樣的海軍將領竟吸鴉片而自盡。此時,我又想起禮儀廳前的楹聯,「柔遠安邇波濤靖;治軍愛民域疆寧。」所謂「威震海疆」,只是說說而已。這副楹聯對仗工穩,音律協和,然而,正如威妥瑪所說,「中國之所以驕人者,......第在於文字語言之表,龐然以為無敵而已。」(《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第7冊,頁527)話不中聽,但對於「合群的愛國的自大」(《魯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頁327)的國人來說,不妨當作苦口良藥。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