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古典瞬間】世界、宇宙與時空漫談

2016-12-13

王兆貴

在副刊「文匯園」上,有個欄目叫「歷史與空間」。我理解,這個欄目的主旨,是歷史與現實縱橫談。歷史是過去的時間,而空間則是現實的世界。這個欄目的內涵,將時間與空間都囊括進去了,因此也可看作時空觀,或世界觀、宇宙觀。不同的是,這個欄目並非學術論壇,而是小中見大的歷史文化園地。唯物辯證法認為,物質世界就其整體說,它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無限的,但它卻是由無數具體物質客體的有限時間和空間構成的。有限與無限是對立的統一,無限包含茼陪迭A有限體現茧L限。物質總體的無限性,並不能脫離具體物質的有限性而存在。這樣的表述,哲學腔與學術味較濃,但若具體到一起歷史的或現實的事件,一個歷史的或現實的人物,具體到有人文情愫的一道道山來一道道水,從有限知無限,微塵中見大千,歷史與空間這個主題就能說清楚,並為大眾讀者所接受了。

在我們的印象中,世界很大,宇宙更大。世界是常人能夠感知並有條件企及的有限空間,是天穹之下人們腳踏的這片廣袤的土地,因此叫天底下或天下。「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走遍天下都不怕」等說法,當由此而來。宇宙呢,是常人不能感知也難企及的無限空間,是天穹之上日月星辰出沒的縹緲所在。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壯舉,牛郎跨過天河會織女等佳話,只存在於傳說之中,即便是宇航員乘坐宇宙飛船升天,能夠到達的星球也很有限。其實,這只是約定俗成的說法,無論從詞彙的內涵上,還是從科學的解釋上,世界與宇宙並無區別,都是時空概念,也都具有物質屬性,無非是時間的持續性與空間的廣延性的產物。

世界和宇宙,都是漢語詞彙,因此就只能從中文的辭源上去了解它們的本義。

漢語中,世界一詞來源於佛經。在《楞嚴經》卷四中,佛陀弟子阿難解釋說,「世」是指時間的遷移流轉,過去、未來、現在為世;「界」是指空間方向定位,東、西、南、北、上、下為界。就是說,「世」是時間上的區分,「界」是空間上的分野,世界由時間與空間交織而成。對時空的解釋,佛教術語很多。在時間概念上,如:剎那(念)、瞬間、彈指、羅預、須臾等。一剎那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三十須臾為一晝夜。在空間概念上,如十方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等。在古印度神話中,世界的中心有一座山叫須彌,須彌山周邊合為一個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為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就是大千世界,總稱為三千大世界。上海有個歷時百年的室內遊樂場叫大世界,遊藝雜耍、南崑北曲,應有盡有,許多關於上海灘的老電影,都在那裡取景。此大世界非彼大世界也,只是借用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來為這個娛樂中心命名而已。在科學定義上,世界是全部時間與空間的總稱,是自然社會和人類社會的總和,通常指人類所生活居住的地球。

宇宙一詞,《文子》、《淮南子》等古籍說得很清楚:「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照此理解,「宙」指的是時間,「宇」指的是空間,合起來仍然是時空概念。早在一千八百多年之前,漢代學者張衡就曾提出「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的無限宇宙概念。天上人間發生的一切一切,無非是時空變遷而已,我們所能認知的一切一切,也無非是時空變遷而已。時間是縱向的,有來無回,所謂的時代穿越,不過是文學虛構,誰能回過頭去,與諸子百家、秦皇漢武見面對話呢?空間是橫向的,寬廣無邊,所謂的走遍世界,也只是有限的地域,不要說衝出地球探索外太空,僅就環球旅行而言,誰敢說自己的足跡踏遍了全球的每個角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時間就像流水一樣奔騰而去。看不見的時間在流失,看得見的河水也在流失,時空同時在變。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因為當你第二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時,河還是原來那條河,水卻不是原來的水了。今人說「太陽每天都是新的。」同樣也是這個道理。太陽的變化不僅是位移,其內在質量也在變。時間與空間在變,人也在變,不變的事物是沒有的。哲學上的運動學說,與科學的時空觀是一致的。人們通常所說的「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究其實,都與時空觀有關。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