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書若蜉蝣:馬爾他之夢

2016-12-24

■ 葉輝

馬爾他乃位於地中海中心的島國,有「地中海心臟」及「歐洲的鄉村」之稱,早在迦太基、羅馬共和國時代,此島就由於地中海貿易而日漸繁榮,早在公元前10至前8世紀,腓尼基人就在此定居;及至1523年,耶路撒冷聖約翰騎士團從羅得島移居此地,其後為法國所逐;19世紀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在1964年宣佈獨立,為英聯邦成員國,在1974年稱為馬爾他共和國。

馬爾他的風景向來令遊人目不暇接--強烈而炫目的日照、點綴荇q上中世紀建築的赭色色調、地中海那不可思議的藍,以及令人震撼的街頭塗鴉;有別於世界上的大部分城市,在馬爾他,街頭塗鴉乃政府提倡及鼓勵的,儘管街頭藝術的題材不盡相同,但卻表達當地人對和平、正義、自由乃至美好生活的嚮往。

就在馬爾他的天橋下陰涼處,老人坐在水泥長凳上遠望大海,一面牆壁被潑上繽紛的顏料,噴繪荂uNO WAR」,圖中哭泣的兒童擁抱茬Q子彈擊中頭部的泰迪熊,此乃藝術家占士.格里莫得(James Grimaud)的創作,此一面牆壁,一如島上的其他牆壁,乃由當地主管街頭藝術的委員會批准繪製,馬爾他人十分熱愛街頭塗鴉的藝術,此所以成立了專門機構,負責在學校乃至安老院,教導所有老少民眾認識街頭藝術。

占士.格里莫得乃一位繪製反戰壁畫的藝術家,他還教授學生素描、製作噴刷磨具和噴繪;他指出,一直以來,馬爾他此一小島上的街道均被富有宗教色彩的藝術所裝點,描繪諸如聖母瑪利亞之類的人物,此所以小島上從來沒有故意毀壞文化藝術的歷史,也許正因為如此,儘管大部分島上的當代壁畫俱以政治腐敗以及商業化加劇為主題,卻仍然得到了世俗的尊重;藝術理事會成員桑德拉.博格(Sandra Borg)認為,街頭藝術項目「連接接洽了無數社區,並且直接為城市的新生作出了貢獻」。

馬爾他不僅有街頭塗鴉及富於宗教色彩的壁畫,此島尚有其他文化,比如文藝創作,法蘭斯.森密(Frans Sammut)乃馬爾他小說家及非小說作家,此人生於1945年,卒於2011年,在上世紀60年代早期,他仍處於青年時期,就撰寫短篇小說《宣言》(L-Istqarrija)而初受賞識;及至60年代晚期,他與志同道合者共同發起「文學復興運動」(Moviment Qawmien Letterarju)。

法蘭斯.森密出版不少著作,包括暢銷小說《牢籠》,1971年由馬爾他導演阿索帕迪(Mario Philip Azzopardi)改編為電影,才讓他廣為歐洲電影觀眾所熟知。

他亦著有《馬爾他之夢》(Il-Holma Maltija),文學評論家艾努-文森特(Norbert Ellul-Vincenti)對其評價極高:「在馬爾他文學中沒有什麼作品能與之媲美」;英國作家和詩人瑪佐里.邦頓(Marjorie Boulton)則譽之為「巨著」;森密的遺言是這樣的:「我妻子應該去耶路撒冷,然而似乎計劃改變了,我如今要去天堂裡的耶路撒冷了。」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