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
新歲伊始,開年大戲《于成龍》在央視熱播,反響熱烈。主人公于成龍勤政廉政和反腐壯舉令人欽佩,不由想起與于成龍同代為官的另兩位楷模人物--張英和張廷玉父子。小寒之日,筆者懷着崇敬之心去張英故里安徽省桐城市一遊,獻上我的一片敬意。
桐城是個縣級市,隸屬安慶,位於老縣城西南角的六尺巷,是遠近聞名的一處名勝。這條古巷長達百米,寬僅兩米(六尺),是名副其實的小巷。巷口立一青石碑刻,上鐫「禮讓」二字,建於清康熙年間,迄今已愈三百五十年。
六尺巷的故事很有深意。相傳康熙初年,桐城張姓人家與吳姓人家隔巷為鄰,某年吳宅修建圍牆,多佔了張家二尺地,張家人上前理論,吳家不肯退讓,張家人也將自家牆頭前擴兩尺。兩家為此鬧到官府,由於雙方來頭都不小,縣官也難以判決,張家於是派人千里迢迢去找在京城當官的父親求助,張父聽罷緣由,寫了一首詩給兒子︰「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存,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子弟讀罷此詩,就不再糾纏,還把新壘的牆推倒復原,吳家人見狀也覺得羞愧,也推倒新牆,後退三尺,兩家人從此和睦相處,傳為佳話,「六尺巷」也由此而來。
張家這位在京為官的長者,就是清朝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相當於前朝宰相一職)張英。廉潔奉公的張英畢生遵循「讀不盡架上古書卻要時時努力,做不盡世間好事必須刻刻存心」的座右銘,以嚴格自律、親民愛民著稱於世,深得朝廷信賴,康熙皇帝也稱讚張英「有古大臣風」。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也算一代明君。但囿於封建社會不可逾越的「宿命」,當時官場依然貪腐成風。張英對此深切痛恨,他認為貪與廉、奢與儉,乃檢驗官員合格與否之關鍵,「好尚嗜欲之中於人心,猶水失堤防而莫知所止」,他要求文武百官「務須返樸還淳,格循法制,以副朕敦本務實,崇尚書儉至意」。張英特別注意自律,在吏部尚書任內,他嚴令家人「行為不端者、送禮行賄者不得進家」,主政禮部時,他立下規矩「自張英始,在部絕請託,禁饋遺」。
張英的家庭教育非常成功。他過六十大壽時,夫人想宴請前來祝壽的親朋好友,並準備僱個戲班子來家唱「堂會」,張英卻堅決反對,勸說夫人改變計劃,用這筆錢做成一百件棉衣,送給飢寒交迫的窮人。他還寫下《聰訓齋語》家訓,要求子弟「立言、立品、立德」,「務本力田、隨分知足」,「讀經書、修善德、慎威儀、謹言語」。
在張英的潛移默化教誨下,兒子張廷玉自幼立志成才,終成一位溫厚恭儉、品德高潔棟樑之才,被朝廷重用。與乃父一樣,張廷玉也對貪官污吏恨之入骨,不僅自己兩袖清風一塵不染,還不許家人和麾下有絲毫徇私舞弊。主政吏部時,張廷玉獲悉一名張姓高官仗勢欺人、暗地大搞權錢交易,人稱「張老虎」,朝野卻集體禁聲,敢怒而不敢言,張廷玉拍案而起,無所畏懼地下令有關部門嚴懲這隻「大老虎」,一些權貴從中作梗出面「營救」,張廷玉不為所動,終於將此貪官繩之以法,眾人無不拍手稱快,一時間歡呼他「伏虎侍郎」。
張廷玉之子張若靄少年登科,擅長翰墨丹青。某日張廷玉在某下屬家見到一幅名人畫作,欣賞有加,回家後還對張若靄大談此畫如何精妙。兒子以為父親有意獲得此畫,便悄悄去那人家把畫要來,懸於父親書齋。張廷玉見到後大驚失色,責罵兒子怎麼能奪人之好?張若靄當即認錯,將畫幅送了回去。
張廷玉出仕五十年,官至文淵閣、文華殿、保和殿大學士及戶部、吏部尚書、軍機大臣,輔助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一生遵循其父「知進退」的官德,深得國人好評,成為清代三百多年間供奉太廟的唯一漢臣。
雍正讚賞張廷玉「一日所辦之事,他人十日不能也」,乾隆誇其「不茹還不吐,既哲亦既明」,民間也盛讚「父子雙學士,老小兩宰相」,這對父子至今有口皆碑!
多少年來,小小的六尺巷吸引天南海北的民眾和達官貴人趨之若鶩,成為構建和諧、宣揚文明和廉政教育絕佳去處。二零一四年十一月,中紀委書記王岐山前來六尺巷視察,被坊間傳為美談。我想,歷史學出身的王岐山造訪六尺巷,一定會更有反思、更有感慨,一定比常人更深諳「史鑒興亡、吏治官聲」的內涵,也一定被張英父子清廉奉公、不畏強權、扳倒貪官的勇氣和作為感動。去年,中紀委網站推出「中國傳統家規」欄目,其中就有「六尺巷禮讓為先,篤素堂廉儉傳家」一輯,讚頌張家人無論在朝在野,皆恪守先賢規矩,出仕以廉、務農以善,行禮讓、重節義。
導遊介紹說,張家後人也樂施好善,大凡扶貧助學、修橋鋪路他們無不慷慨解囊,每遇災荒之年,他家還設粥廠、開義倉,拯飢民於水火。我想,張家名宦迭出,贏得「三世得謚」(張英、張廷玉、張若渟)、「六代翰林」(張英、張廷玉、張若靄、張曾敞、張元宰、張聰賢)之譽,無不得益於張英立下的家規家風,都是榜樣的使然。
六尺巷瀕臨張英故居「篤素堂」,故居佔地兩萬多平方米,當地人稱「相府」,建於康熙年間,迄今已三百多年,「篤素堂」匾額為康熙御筆。故居坐北向南、橫向並列,分東、中、西三區,青磚黛瓦的二層小樓錯落有致,迴廊花圃點綴其間,莊嚴中不失典雅。故居修舊如舊保存完整,前來遊覽者源源不絕。
筆者漫步於「篤素堂」,大有見賢思齊之感。這「篤素」二字,出自晉代陶淵明《感士不遇賦》之序「夫履信思順,人生之善行;抱樸守靜,君子之篤素」,意為純厚樸實的素質,凝望院中兩株高大的香樟樹,遙想張英父子的功德與業績,我終於明白「篤素」二字的深層意涵,也弄懂這對「雙學士」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原動力了!
新年的陽光下,我久久徘徊在六尺巷,流連忘返。百米長、兩米寬的六尺巷看似平常,卻蘊藏着多少人性的光輝、反腐的定力啊!踏着小巷的鵝卵石,仰望巷口「禮讓」碑刻和巷尾「懿德流芳」牌坊,筆者浮想聯翩感慨萬千。記得一位傳記作家參觀六尺巷後曾留言︰「歷來清官多威嚴,張英父子卻宅心仁厚;歷來忠臣多無能,張家父子卻精明強幹;歷來能官多專橫,張家父子卻從善如流;歷來良相多懦弱,張家父子卻不乏鐵腕!」誠哉斯言!
回望牆內「篤素堂」的灰色屋頂,我心中滿是崇敬與憧憬,崇敬三百年前的名相壯舉,憧憬清正廉明的和諧社會,更呼喚「篤素」之風能夠全面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