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上文未分析過去一年多觸發學生自殺成風的近因,先點明反對派將教育局局長說成是「殺人兇手」的荒謬。這個認識很重要,無知令人耳聾,仇恨令人目盲。此下略為談談過去一年多四十五名香港自殺學生的資料。
有人統計了香港自二零一五年九月新學年開始到二零一六年底,香港學生自殺的數據,共有一名小學生、二十三名中學生和二十一名大學生(包括非大學本科的專上學生,下文統稱「大學生」)。因學業壓力自殺的佔二十六人,不足六成,其餘死者則為情自殺有之;無法處理人際關係有之;受不了師長責備亦有之;可以合併為「非學業原因」。二十三名中學生之中,十七人因學業自殺,六人屬非學業問題;二十一名大學生之中,九人因學業,十二人因非學業問題;至於那名小學生也是為「家庭問題」而選擇結束自己的寶貴生命。簡單算一算賬,就知道將學生自殺說成都是「死於教育制度」不能成立,然後要教育局局長一人承擔,亦是將複雜問題簡單化。
從以上數字,顯示自殺的大學生與中學生人數相近,說明我們的大學生太過脆弱!這就涉及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此筆者不得不老氣橫秋一點,想一想當年。我們在八十年代上大學的一代,只聞大學生為情自殺;或因重病而逝,倒沒有聽見過有人為了學業壓力而死!若說教育制度出了大毛病,則中學以下的學業壓力容或相關,大學以上則難說得很。畢竟專上教育對於學生的學業水平有相對合理的標準,有這麼多學生追不上學業進度,則顯然跟「濫收」有關!
幾十年前大學學額不足,許多有能力接受大學教育的年輕人,因為在競爭激烈的大學入學試中未達較佳水平而不能升讀大學。那個年頭,大學是前門窄(難考上)而後門寬(易畢業)。今天大學擴充過快,變成入學頗容易,但是稍為對學生有要求,便有一大票人吃不消。
教育這一回事,原該是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並重,當然現代資訊發達,又多了社會教育的影響。二十一個大學生自殺,過半的主要死因無關學業本身,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大學生因為家務事而死,若要深入探討,還得要多了解每一個案的細節。但是肯定不能怪罪到教育局局長的頭上去!
大學生應付學業無力無方,成因很多,可以歸咎到「教育制度」,不過主要原因當在學校而不是當局。筆者認為現時是中學的平均教學成效過低,向大學輸出品質欠佳未達標的「半製成品」。
香港的大學學制三改四之後,中學生要修的科目數量大減,必修科則增加到中、英、數、通識四科,餘下可以選擇不同術科的「空間」就減少了。著名數學家丘成桐教授曾經強調,物理、化學和生物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礎學科,理科生應要全選。我們的年代,所有理科生都要三科全修,這個年頭的香港大學生有多少人是三科全修?
大學生的學業壓力,根源是我們的制度在入學前對他們的要求稍為太低了些!換個教育局局長又有何用?
此下再談中學生、小學生的學業壓力。 (香港教育沉疴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