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粵「西水東調」年內全線動工

2017-02-18
■「西水東調」有助減輕東江壓力,為內地供港水來源提供「雙保險」。圖為東莞市金湖泵站。 資料圖片■「西水東調」有助減輕東江壓力,為內地供港水來源提供「雙保險」。圖為東莞市金湖泵站。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敖敏輝 廣州報道)致力於解決珠三角東部輻射香港的「西水東調」工程又有新進展,廣州市水務局昨日公開該工程廣州段社會風險評估公示,「西水東調」全線工程將在今年內動工。公示圖顯示,該工程在廣州、東莞、深圳均設交水點,深圳交水點確定為公明水庫,並預留流量為每秒10立方米的香港的應急備用分水口。這也意味着,深圳水庫和公明水庫將分別引東江和西江水,作為「雙保險」保障供港飲用水。

珠三角地區近年來存在產業佈局與水資源分佈不匹配問題日益凸顯。作為東莞、深圳、香港等地區主要供水水源的東江,其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已達極限,而包括廣州在內的部分區域的取水口受鹹潮影響,水源品質難以保證。為此,在得到國務院批覆同意後,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進行了長達五年的規劃環評和工程規劃技術諮詢。2016年,廣東省水利廳發佈這項「珠三角『西水東調』工程」環評公示。

盾構建管線 保水質安全

此次發佈廣州境內的社會風險公示,標誌着工程正式進入分段社會公示階段。根據規劃,全線工程最晚於今年年底動工。為保證水質,工程八成以上管線採取盾構穿越方式,深埋地下達30米,此次公示亦標識了具體的應急分水口位置。其中,南沙黃閣鎮水廠是該工程在南沙的交水點,此處設置了流量為每秒13立方米的應急分水口。

同時,由於南沙處於整個調水工程的中部位置,作為輸水的「中繼站」,工程將在南沙大崗鎮高沙村附近建設一個高新沙水庫,正常水位為2.6米,總容量為546.5萬立方米。新水庫的建設,對水源輸送以及對南沙自貿區飲水保障,都將起到重要作用。本次工程輸水幹線(終點)為深圳羅田水庫,不過,該水庫將建設一個泵站。同時,羅田水庫至公明水庫建設一條長11.9公里的分幹線,深圳的最終交水點為公明水庫。

深建「蓄水池」 防東江缺水

公示顯示,公明水庫庫容為1.4789億立方米,僅比深圳水庫容量少不到4,000萬立方米。由於公明水庫將預留向香港應急供水通道,這也意味着,在保障香港水源方面,深圳將再多出一個與深圳水庫容量相當的「蓄水池」。屆時,在東江水源不足香港供水告急時,引自西江水的公明水庫,將保障水量,形成對香港供水的「雙保險」。

據悉,「西水東調」廣州段社會公示期至下周四(23日),之後,各市分段公示將加緊進行。最晚今年年底,全線工程將動工,2022年完工。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