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
前幾天,侄女小霞從洛陽打來電話,說她現在很糾結、很矛盾--關於生二胎的事兒?究竟生,還是不生?讓她很困惑不定!
小霞今年38歲,獨生女已7歲,剛剛上小學,她和老公都是普通公務員,每月工資共一萬元,雖比不上大款之家,在洛陽這個二線城市,一家三口不愁吃不愁穿,過得還算滋潤。就是覺得一個獨生女,顯得有點單調,每見有的家庭養育兩三個孩子,有男有女,熱熱鬧鬧,心裡稍微有點失落感。
去年國家人口政策變化了,全面放開二胎了,這消息像三月春風勁吹,吹得她心裡癢癢的。她老公又是兩世單傳,公婆又有重男輕女傳統思想,高興得眉開眼笑,總算等來傳宗接代的喜訊,天天嚷着要兒子「趕緊行動」,再生個男孩,「讓俺倆也抱上大孫子,那才兩全其美啦!」
在婆婆和老公連珠炮發地雙重「圍攻」下,小霞也動了心,可當她認認真真考慮今後的一切之後,心裡又打起了退堂鼓:考慮到養一個孩子經濟負擔已經不輕,再添一個就很難保證兩個孩子的生活質量了。生育費、月嫂錢、奶粉錢等暫且不說,接踵而來的保母費、入託費、啟蒙教育費和上學、健康、醫療、興趣愛好等方面的開銷也會愈來愈大,全家人再省吃儉用也難以為繼的了,更甭說投資理財、外出旅遊、養老防老等費用!考慮的結果是:這二胎真的是生不起!
小霞在視頻中一臉愁容對我說:「好不容易把女兒養大了、上學了,自己也落下一身『亞健康』,巴望着今後有屬於自己的時間和空間,在健身和聲樂方面能實現自己的夢想,如果再生一個,衣食住行就會大變樣,以後的日子不知該怎麼過,有可能重返緊張、窩憋的苦日子呀!」
像小霞這樣的年輕人並非個案,如今80後、90後的年輕人在結婚時,大多就做好只生一個的準備,所以在獨生子教育、培養和物質生活方面都是竭盡所能做到「最佳」,而再生一個的經濟負擔、精神壓力和身體負荷,實在不是輕易而舉的事情,這就是擺在小霞們眼前的現實困境!其實,小霞的公婆何嘗沒有自己的擔憂呢?小霞的公公退休前是某機關的領導,過慣「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婆婆則因為年輕時在工廠長期值夜班積累下關節痛和失眠症,退休後長年臥病,根本無力幫小霞帶孩子;老兩口早就計劃找一個僻靜地方養老,也根本不可能幫他們帶孩子。如果兒子再生一個,孩子誰來帶,就是全家面臨的棘手問題了。如今在中原一帶,一個理想的保母動輒月薪四五千元,靠小兩口的工資絕對難以支付的!
凡此種種,使小霞陷入了舉步維艱的困惑之中,這個二胎,究竟要不要?她幾次來電,請我幫她想辦法、出主意,我思來想去,硬是想不出兩全其美的法子來,只好說:「別人的意見都是外因,關鍵是內因,生不生二胎,還是你們小兩口定奪為好!」雖然不能解決小霞的困惑,我卻對此耿耿於懷,經常在朋友圈討論這件事。
猶記得去年國家衛計委發佈的生育意願調查報告稱:「因為經濟負擔、太費精力和無人看護而不願生育第二個子女的分別佔到74.5%、61.1%、60.5%。」有調查顯示:育兒成本已佔到我國家庭平均收入接近50%,教育支出是最主要的一個負擔。託育服務短缺嚴重,我國80%的嬰幼兒都是由祖輩參與看護。而祖輩們由於種種原因,也愈來愈吃不消這種負擔了!北京的一位朋友告訴我,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的三口之家,包括孩子入託費(或保母費)、房貸費等,固定生活費12萬元+不固定開銷4萬元+其他開銷3萬元,一年的費用約19萬元上下!其中獨生子的養育費佔6萬元。如果再生二胎,又將增加五六萬元,對於普通工薪族而言,這個壓力可想而知,所以不敢輕易生二胎!
我的朋友們的認識也基本一致。她們認為,現在國家生育政策放開了,比過去更人性化、更有人情味了,而不少家庭所以不願生二胎,真實原因並非不想生,而是生不起。開封的呂大姐說:「如今在中國養育孩子的成本太高,特別是醫療和教育的成本搞得有點離譜。政府應該考慮出台相關政策,緩解民眾的壓力,這樣才會有更多的家庭願意生二胎。」李姐是鄭州市一家三甲醫院副院長,她認為,圍繞二胎的配套設施和舉措也制約了二胎政策的落實,她說:「鄭州市一些醫院婦產科已經出現『一床難求』現象,這說明與生育配套的設施還不夠完善,使原先準備生育二胎的家庭因此取消了計劃。」
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大家對於生育二胎存在顧慮,原因也各不相同。有的考慮生育二胎會影響婦女的就業和家庭的收入,有的考慮孩子的照料以及今後入託、入學等經濟負擔,關鍵的關鍵還是養育二胎的成本太高!
筆者注意到,「十三五」規劃和全國兩會也涉及這些關乎民生的事情,李克強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要求「適應實施全面兩孩政策,加強生育醫療保健服務」,解決好全面實施兩孩的配套政策問題,包括依法保障女性就業權益、休假權利、支持女職工生育以後重返工作崗位等等,也成為廣大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衛計委主任李斌在「部長通道」答記者問時坦言:「今後將想方設法解決好這個『甜蜜的煩惱』。」她說,「十三五」期間將增加8.5萬張產床,基本滿足生育需求。還將依託骨幹醫院加強重症孕產婦、新生兒的救治工作;加強兒科醫生、婦產科助產士的培養,政策上進行適當傾斜;打造孕前優生檢查、孕期檢查、住院分娩、兒童保健、預防接種等環節的全程服務鏈。
李姐告訴我,鄭州市正在考慮增加相關基本公共服務、加強婦幼保健服務能力和合理配置幼兒照料、增加公立幼兒園和中小學教育等公共服務資源等民生大事......
近日,有朋友轉發來北京衛視一檔《二胎時代》電視節目,據悉此乃內地首創同類欄目。節目以新生兒入住明星家庭為契機展現二胎時代的新育兒觀。它通過跟拍寶貝入住後家居生活的演變,展現大寶、二寶在相處中由陌生到熟稔、由矛盾不斷到和諧相處的過程,節目生動有趣,反映了二胎時代帶來的新氣象和新思維。毫無疑義,擁有二胎是大多數國人心中的夢想,但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美好夢想在實施過程中也會有種種陣痛,社會的職責就是如何盡快減緩和克服這種陣痛。誠如國家衛生計委副主任王培安所言:「擁有第二個孩子是每個中國家庭的權利,但沉重經濟負擔成為阻礙這一權利實現的瓶頸。」王副主任披露: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政府正在考慮採取包括「獎勵補貼」等激勵措施,鼓勵人們生二孩。
我以為,「獎勵補貼」等激勵措施也非萬全之策,要想真正解決人們的困惑和困境,關鍵還是要深化經濟改革、全面振興經濟,「發展才是硬道理」,只有當全體國民的腰包都鼓了,社會的配套措施健全完善了,生育和養育二胎的「瓶頸」真正消除了,人們的心理才會真正紓緩了,中國的二胎政策自然亦會開花結果、大功告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