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琴台客聚】老查文學、小龍武功

2017-03-20

潘國森

香港文化博物館內的常設展廳「金庸 館」面積有限,現階段發展潛力大受限制,筆者既是忠實讀者,也是「金庸學」的研究人員,當然希望香港這個金庸武俠小說誕生地最終能夠有一個更全面的「金庸資料館」。

例如,展示少量舊版結集、遠年剪報當然可以發一下「思古幽情」,但是對於我們「金庸學研究員」來說,並無任何實質幫助。回想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曾經寫信給《明報》的資料室,請求可以通融讓筆者這個「不相干」的外人,到那邊去閱讀一下早年首次連載的《神鵰俠侶》是個什麼的模樣。結果當然是報社方面回信婉拒。

理想中的香港「金庸資料館」應該有圖書館的功能,舊版金庸小說(即按報紙連載一字不易刊行的版本)最宜公開讓讀者翻閱。當然,這樣的一個「金庸圖書館」其實也可以落戶在本地任何一間大學,作為香港文學研究其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專項!

還有是推廣閱讀金庸小說的風氣。雖然到了二十一世紀已過了十多年的今天,仍有不少文化界中人力圖低貶金庸小說的文學價值,不過多讀、細讀金庸小說可以大幅提高讀者中國語文(或曰漢語)的水平,則是金庸小說面世六十多年以來,資深讀者的共識。金庸小說是真真正正雅俗共賞的傑作。香港中國語文教育經歷過廢除中學生學習古文的十年浩劫,提倡細讀金庸小說,是輔助重建本地國文教育的一服特效藥。前一陣子,筆者應邀回到香港大學出席一次金庸小說講座,驚覺師弟師妹看金庸小說實在看得太少!

不過「萬事起頭難」,既 踏出了第一步,先有了「金庸館」,日後才有可能「擴充營業」。朋友見筆者撰文介紹這金庸館,便慨嘆不知「李小龍館」何時何日方得落成。香港要發展「博物館文化」,土地有西九龍文化區,內容則不宜花錢去買沒有文化質素保證的晚近外國「藝術品」。我們 應 要善用香港自己的文化資源,文有金庸,武有李小龍。香港許多人戲稱金庸為「老查」,筆者則以查慎行詩人為「老查」,查良鏞詩人為「小查」。可仿《龍文鞭影》造句,曰:「老查文學,小龍武功。」

說到李小龍館,不得不重提韋基舜韋翁(他也是「文人辦報」)的高見,甘棠第本來就是建李小龍館的最佳選擇,因為李小龍之母住過此處。建孫中山紀念館則香港並無優勢,現在此館已成為「雞肋」!

現屆香港政府只剩下幾個月任期,回想梁振英先生初上任時原本打算設立文化局,結果給反對派拖垮了。筆者有點擔心掌管文化事務的官員,不管算是「文化局」還是「民政事務局」,都未必有這個文化視野,未必明白「老查文學,小龍武功」對香港社會、文化、娛樂,以至經濟的貢獻。 (金庸 館 記 之三,完)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