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冀平
當年排練話劇《天下第一樓》的時候,照例要在排練場掛些標語,寫上鼓舞人心的話,導演問我寫什麼好,我想起了八個字「站碎方磚,靠倒明柱」。
這八個字是舊時飯館訓誡徒弟用的,意思是,要做好這一行,首先得學會站立,直到站碎腳下的方磚;不能坐,累極了也要挺直上身,保持站的姿勢,在柱子上靠一靠算是休息。這八個字成了北京人藝演員變為飯館「跑堂」的口號。
劇中三個小徒弟,飾演這三個伙計的都是當時人藝有一定基礎的年輕演員,能在一齣重頭大戲裡演一個小角色,他們很興奮。仔細看過劇本,他們發現舞台提示中,小徒弟只有上場,沒有下場,沒有安排什麼動作,又必須在台上,這戲很難演。導演說,你們先別管有戲沒戲做,先要練基本功,站得規規矩矩,就像看守國旗的衛兵一樣;走,得走得又快又穩還沒聲音;喊,得放開嗓門音量愈大愈好。
舞台上雖然沒有什麼戲做,最勞累的就屬這三個「小徒弟」。他們耳要聽着師父的號令,口要說着奉迎賓客的好話,面帶笑容,手裡托着放滿菜餚的托盤,上下樓梯腳底利落一陣風。
小徒弟不能離場,得隨叫隨到,從台上下來就得站在上場門,連喝口水的工夫都沒有,後來舞台監督也看不下去了,搬了幾把椅子,讓他們在候場的時候坐一會。他們自己統計過,每演一場戲,一個小徒弟要上下場一百七十多次,走三千多步,數百場下來,走了三四千里路,布底鞋磨壞三雙,褲子穿破了三條。
《天下第一樓》演出二十八年五百多場,台上的三個小徒弟換了一批又一批,有的熬到演「掌櫃」,像演第一版飾演「小徒弟」的張萬昆,現在已是人藝台柱,演了幾百場小徒弟才熬到演上戲中「二掌櫃」,也有的從小徒弟演成了「明星」,像馮遠征、鮑大志。
鐵打的經典流水的兵。《天下第一樓》的舞台,成了訓練「小徒弟」的場地。像經典劇《雷雨》一樣,說一句台詞的僕人也不是隨便哪個就能演,因為他是「周公館」的僕人。剛來到劇院的學員,也沒資格演《天下第一樓》的小徒弟,因為他還屬於「站沒站相,走沒走相」,等到能演小徒弟,說明有了一定演技。一批一批「小徒弟」就這樣在劇中,在舞台上成長。
七天後《天下第一樓》將第二次赴新加坡演出,引發我想起許多過往,二十三年後的再次公演會發生些什麼?等我回來再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