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早前回到母校(alma mater),購買每年4月「音樂劇周」公演的英語音樂劇(musical play)入場券(entry ticket)。排演話劇、學習外語(foreign language),似乎已成為現今很多中小學指定的課外活動(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然而,母校的周年活動(anniversary event)卻不至於此,新舊生、師姐妹(new/ old girls)共聚一堂,感受音樂劇的非凡魅力(magnetic charm)和延續學校的傳統(tradition)。
自編自導自演 參考外國名著
母校自1979年起,三十多年間,幾乎一年創作一部音樂劇。各級同學自編、自導和自演著名劇目,當中不乏莎翁名作(Shakespeare's works)、諷世寓言(ironic fables)せ希臘神話(Greek mythology)、埃及傳說(Egyptian legends), 如《仲夏夜之夢》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動物農莊》(Animal Farm)、《奧菲爾》(Orpheus)、《娜芙蒂蒂》(Nefertiti) 等。
在外籍老師的嚴格要求和耐心指導下,由道具設計、戲服縫製、作曲填詞、舞台音響、燈光效果到真正演出、後期的唱片製作,均由同學一手包辦,絕無欺場。
筆者在學期間,性格內斂(introverted),較適合參與後台製作(backstage production),但要演出成功,幕前幕後的充足準備(full preparation)和排練(rehearsal)是不可或缺(indispensable)的。
回想起當時要在學業和音樂劇中取得平衡(strike a balance),實在不易(challenging)。睡眠不足、上課疲憊、家人的不諒解與同儕的意見分歧,都是壓力來源(sources of stress)。
課堂內外學習易突破
然而,驀然回首(looking back),這些經歷卻讓我學會時間管理(time management),為了達成目標,堅持信念(keep the faith),同時也要聆聽和接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妥協(compromise),放下執 (let go),慢慢地改變了自己倔強(stubborn)的性格,這或許就是今天很多學校熱切提倡的全人培育(holistic development)。
當年筆者的英語水平一直處於中游位置,難以突破(break through)。參與音樂劇的意外收穫(reward)就是英語的整體水平和語感得以提升(enhance the language sense)。
雖然我不用像演員般參與演出(acting),但是透過不同的聯繫和在西方文學環境的浸淫(immersion)下,慢慢掌握了西方文化的精髓(cultural essence)。
這種語境(context)有助同學更切實運用英語,也就是今天我們提倡的課堂知識和課外實踐的結合體驗。■香港專業進修學校 語言通用教育學部講師廖尹彤、蘇晏生
網址:www.hkct.edu.hk/
聯絡電郵:dlgs@hkct.edu.hk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