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逾八十的世界著名甲骨文專家周鴻翔老先生身着一身筆挺的西裝,精神矍鑠。他在講台上指着一副多年前自己手繪的地圖--1965年,他從澳大利亞堪培拉出發,在十多個國家的幾十座城市尋訪海外收藏的甲骨文,這地圖記載下了他當時的足跡。近一年的環球尋「龜」之旅,周老先生至今難忘,他所到之處都受到當地華僑的熱情招待和幫助,「中國人情誼深厚,對於推動中國傳統文化,他們很積極。」
周鴻翔教授此番是受香港中文大學邀請,於本月在中大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學術研究和交流活動。香港中文大學自1963年創辦以來,一直以「弘揚中國文化」為使命。2013年,受國學大師饒宗頤及其家人支持,中大中國文化研究所設立「饒宗頤訪問學人計劃」,並每年邀請一名在中國文化研究領域有傑出成就的世界級學者訪問中大,以促進中西方學術交流,啟發年輕人傳承國學。
周老先生當天在中大聯合書院的講座座無虛席。演講一開始,他就問學生們,用普通話還是廣東話?我們這裡的孩子都是「兩文三語」,台下的聯合書院院長驕傲地說。周老會心地點點頭。
周老憶起饒宗頤先生。1949年,他離開家鄉來香港唸書,高中畢業後,家裡無力再繼續供他深造。「經叔叔介紹,我有幸給饒宗頤先生當助手,開始了對中國傳統學問的研究。他寫的註解和我寫的註解起初字體不同,後來我改了。」談起恩師,周老先生眼裡盛滿了感激。他說,饒先生對人寬和,而他自己又很勤奮,喜好詩詞、書法。那時,他們常常一起在位於港島的學海書樓參加活動。
1958年,周鴻翔的第一本書《商殷帝王本紀》出版,他也因此獲得了澳洲國立大學全額獎學金。周鴻翔於1963年前往澳大利亞攻讀博士學位,並隨後開始了近一年的「環球尋訪」。
台北、香港、東京、多倫多、羅馬、倫敦、哥本哈根......周鴻翔先生探訪了各地重要的博物館、圖書館以及私人藏家所收藏的甲骨文。他將原物或墨拓、或拍照、或臨摹,帶回了海外甲骨文收藏的第一手資料。至今,老先生還珍藏着三個本子,一本遊記、一本研究甲骨文的筆記,一本旅途思考。
「我是第一個對海外收藏的甲骨文做拓片的人!」周鴻翔老先生在演講結束後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他介紹,在外國的博物館裡做拓片不容易,因為中國傳統製作拓片的方法在那裡無法施展,非得使新招不可,這就要求手的力度非常精準,稍微用力,紙就破了,前功盡棄。任務很多,時間卻不富裕,周老先生常工作到凌晨兩三點。「我還悄悄把甲骨帶回旅店繼續做,時間真不夠用!」談到這裡,老先生笑了。
他還告訴記者,那時,為了做研究,沒時間吃飯,一天就靠幾個麵包打發,漸漸形成了習慣,生活簡單,不費時亦不奢侈。即使此次專程訪港,他每天的兩頓飯也就是簡簡單單的二十多港元的盒飯。
甲骨文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早期形式,也是現存中國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又稱契文、龜甲文或龜甲獸骨文。絕大部分甲骨文發現於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時代遺址。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
周鴻翔先生還特意提到了一片藏於大英博物館的甲骨文。他說,那上面的文字記錄着一個古代家族成員的情況,可以說,這是中國最早的族譜。作為第一個為這片珍貴甲骨文做拓本、拍攝彩照的人,周先生呼籲,族譜和地方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應該把它們翻譯成英文。經史子集都有人翻了,但地方誌和族譜卻一直無人問津。
周鴻翔認為,族譜是中國人精神重要的部分,而地方誌是對一個地方經濟、文化、政治發展的重要記載,好好梳理、研究它們可以增強民族自信心。環球尋訪甲骨文後,周鴻翔先生完成了學業,並曾在香港任教過兩年。雖然去年已從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亞洲語言文化系退休,周老先生依然在忙碌。正在積極籌備「一帶一路」北美文化活動,他給自己定下的目標是--為中國傳統文化推廣盡點力,做點事。「中國的未來,不得了!」已耄耋之年的周鴻翔教授笑得很燦爛。■文: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