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北京天安門廣場東側國家博物館參觀的人,也許不會想到一塊看來似乎並不起眼的「石頭」,曾改變人類對自身歷史的認知。它跨越了百萬年的歷史,穿越了幾大洲的距離,被呈現在中國觀眾面前。
這件在國家博物館展出的石質砍砸器已有200萬年歷史,於1931年由剛從英國劍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的年輕考古學家路易斯利基在坦桑尼亞奧杜威峽谷堆積層中發現,這是大英博物館最古老的藏品。與它同時展出的還有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雕像、德國版畫家丟勒名作《犀牛》以及21世紀中國生產的太陽能電燈。
早前開幕的「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覽,陳列了從大英博物館800多萬件藏品中精選出的100件(組)展品,生動展現了人類文明。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表示,展覽使觀眾「領略世界文明之間的密切聯繫,體會不同文明對話和相互尊重的重要,感知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融合與影響」。
2015年9月,時任英國財政大臣歐思邦宣佈「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全球巡展將來到北京,開啟了國家博物館與大英博物館又一次重要合作。
開幕以來,觀眾熱情高漲。據國家博物館介紹,開展近一個月來,參觀人數比預期接待量高出了一倍。
展覽中的展品縱橫200萬年歷史,橫跨五大洲,講述人類文明發展歷程的故事。
「來自全球的各種文明都應該在展覽中有所體現。」大英博物館策展人貝琳達克里勒告訴記者。「我們希望闡釋相似的關切與需求,是如何在世界不同地方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又是如何體現在人們所製作的物品中。」
此次展覽中,國家博物館藏品「宣佈中國重返世貿組織的木槌與簽字筆」作為第101組展品參展,顯示當代中國融入經濟全球化的努力,以及為全球經濟穩定和增長作出貢獻的意願。
克里勒介紹說,每次巡展的第101組展品都是由大英博物館和承展機構共同商定,「讓展覽能夠以一件與當地觀眾產生共鳴的物品結束」。
英國駐華大使吳百納是觀眾中的一員,她認為這次展覽也是英中兩國間文化交流的典範。
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吳百納將穩固的中英關係比為一座三足鼎。「我們有穩固的政府間關係;我們有穩固的經貿關係;我們也有積極的文化交流。」
大英博物館資深文物保護專家卡倫博克霍澤對中國文明喜愛已久。這是她首次來北京,繁忙的佈展日程之餘,她擠出時間去了天壇和故宮。
「每個文明都有其獨特的一面,很高興能邀請全球的觀眾來感受世界文明的多元。」博克霍澤說。
中國傳媒大學大二學生隆非非在觀展後說:「人類文明的發展與發明創造,都是基於共同的訴求,也都面臨相似的機遇和挑戰。所以,文明沒有優劣之分,也不應因此產生分歧和戰爭。不同的文明應該相互借鑒和學習,共謀發展之路。」
教育工作者張瑩在開展後的第一個周末。就帶着不到10歲的兩個兒子來參觀。她在每件展品前細心給兒子做解說。
「我想讓兒子明白歷史的重要性。」張瑩說,「歷史使人明智,明理。」
「我不期待孩子們現在能夠看懂多少,但如果他們能記住展覽中的一點,就可能在以後的成長道路上,對世界有更不同的理解。」
文: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