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劇本翻譯要有味,演員配音要有神。」走進上海電影集團上海電影譯製廠,首任廠長陳敘一早年倡導的14字廠訓,始終掛在最醒目的那面牆上。60年一甲子,對於中國電影觀眾而言,譯製片曾經為中國社會從「封閉」走向「開放」打開一扇窗。進入21世紀,中國深化改革開放,原版片觀眾激增,同步上映的譯製片成了另一道風景。統計顯示,1957年4月1日成立以來,上譯廠60年間已譯製了1,500多部影片。一代代聲音和語言藝術工作者薪火相傳、「聲聲」不息,悄然改變着中國人的世界眼光。
打開眼界的一扇窗
時隔多年,九旬高齡的中國第一代「譯製人」、著名配音導演蘇秀依然還記得,1982年她擔任配音導演為《虎口脫險》設計的一個經典片段。當主角們在土耳其浴室內接頭時,哼唱着「Tea for two and two for tea」,其中所唱的「雙人份的茶」起初被譯成「情侶茶」,但配音演員用中文唱起來,總覺得不對味。後來是老廠長陳敘一反覆琢磨,發明了一個新譯法「鴛鴦茶」。20世紀80年代,普遍中國人與歐美地區的生活方式接觸很少,這部譯製片公映後,「鴛鴦茶」一度成了人們談論外部世界的代名詞。至於「鴛鴦茶」到底是紅茶還是綠茶,或者其他,其實沒人說得清。
在很多影迷心目中,上海電影譯製廠走過的60年,也是中國持續擴大對外開放的60年。看譯製片開眼界,曾是社會上的普遍共識。從上世紀50年代的《鄉村女教師》、《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王子復仇記》,到70年代的《音樂之聲》、《追捕》、《佐羅》,再到80年代的《大篷車》、《虎口脫險》、《茜茜公主》。譯製片一度成為中國人了解外部世界的最佳渠道之一。「上世紀80年代初,有大學生寫信到廠裡,稱『我的靈魂是譯製片塑造的』,當時我們都嚇了一跳,但再一想就明白了,那時,譯製片對中國人而言是一份難得的文化大餐。」蘇秀說。
曾學過譯製技術的新聞人曹景行感慨:「每次坐在譯製廠放映間的摺疊椅上,通往世界的窗戶就打開了。」那是人生中無法複製的啟蒙。
有味有神 薪火不息
「活着,還是不活?這是個問題。」中國人心目中最經典的英國電影《王子復仇記》誕生於1948年。1958年,上譯廠成立不到一年,就籌備譯製這部作品。在工作人員的記憶中,遇到重大題材,廠裡會向資深舞台劇演員「借兵」,《王子復仇記》就是如此。當時中國電影界公認的「王子」--孫道臨,被邀請為哈姆雷特配音。如果說,「王子」孫道臨和老廠長陳敘一將莎翁原作的「詩性」表達得淋漓盡致。那麼,邱岳峰、尚華、畢克、于鼎等老一輩配音藝術家,則被觀眾譽為「完整呈現了聲音藝術的神性、魔性和人性」。
近日,在上譯廠成立60周年系列活動「譯聲情懷」朗讀會上,配音界後輩紛紛誦讀文章,緬懷已故配音前輩的風範。邱岳峰不辭辛勞配出了《簡愛》中最經典的羅切斯特片段;陳敘一在全國獨創了配音「鑒定補戲」流程;畢克與高倉健建立了中日之間惺惺相惜的「配音情」。年近八旬的著名配音演員劉廣寧也來到現場,她用那與青年時幾乎一般無二的聲音說:「配音的要訣,其實不在於你聲音的好與壞,而是在於能不能『以聲傳情』。」
今天的中國,新興的聲音藝術產業作為文化產業的組成部分,正加快佈局。儘管譯製片已不再是觀眾了解外部世界的唯一渠道,但譯製人還在不斷探索,比如實現「演員聲音、形體的同步抓取錄製」,規劃為中國影視作品直接配上英語台詞等。上譯廠的青年配音演員們可能會是銀幕上的哈利波特、蝙蝠俠,也可能是功夫熊貓、憤怒的小鳥等。「譯製片要忠於原著,這個原則今天仍然適用。」陳敘一的外孫女貝倩妮「繼承」了外祖父的一部分聲音藝術傳統。她現在是一名電視節目主持人,同時也是支持譯製片事業薪火相傳的志願者。
在「每個人都能玩配音」的時代,數以萬計的「粉絲」通過下載具有配音功能的移動終端軟件,用自己的模仿配音,向自己熱愛的配音前輩致敬。「粉絲」中的有些人可能成為配音「群演」,而更多人懷着敬畏之心,繼續將譯製片奉為了解世界的神奇之窗。■文: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