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王莉)「不斷實驗--中國美術學院建築藝術學院實驗教學展」日前在中國美院美術館展出,這是中國美院建築藝術學院首次大規模集中呈現十年來實驗教學的成果。2012年普利茲克建築獎獲得者、中國美院建築藝術學院院長王澍認為,中國建築教育制度與方式存在不足,大多以模仿為基礎,教學缺乏屬於自己的思想,沒有自己獨立的立場與態度。因此,他提出要在中國美院打造全新建築教育,進行「實驗建築」教學改革,力圖重建一種當代中國的本土建築學。
大興土木 五花八門
據悉,今年是中國美院建築藝術學院成立十周年,此次「不斷實驗」教學展是建築藝術學院十年來第一次將「實驗建築」教學作品進行系統展出。此次展覽共展出作品36組,分為如畫、材料、椅房、批判/混響/邊緣、建構、觀繪、書寫、虛無/城市八個板塊,是對建築藝術學院「實驗建築」教學探索的一次全面展示。展覽使用策展人制,策展人以教學的實驗性為唯一標準選擇參展教師和課程。
中國美院院長許江對此次展覽進行了八字評價:「大興土木,五花八門」。他說,「五花」,指的是「觀看、書法、繪畫、材料、勞作」,是中國美院的特色;「八門」是「批判之門、混響之門、邊緣之門、虛構之門、構造之門」等,是本次展覽的8個主題。
王澍則表示:「我要的是真實性。這次展覽就真實的展現學生創造性過程,展覽了老師是怎麼樣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教學過程。它基本上是學院教學的實況,把作品從教室裡直接搬進來,把教室的氣氛搬到了展館。」
自由環境才可能誕生大師
據介紹,早在1928年蔡元培在杭州創立國立藝術學院開始就有設立建築系的想法,並在課程中開設了建築課。1952年院系調整中,國立藝專建築科與之江大學建築系、上海聖約翰大學建築系合併,整體遷入上海同濟大學建築系。1987年中國美術學院創辦了全國最早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2001年重建建築藝術專業,提出以「實驗建築」作為基本教學方向,2003年成立建築藝術系,2007年成立建築藝術學院。
經過數代學人前後30年執着的思考與探索,一種具有鮮明藝術院校特點、具有中國本土根源的教育體系與工作方式已在這個重建的建築藝術學院中形成。
王澍表示,希望通過本次展覽提升公眾對建築的注意與了解,更重要的是通過建築教育界的內部交流,突破中國建築教育「不出大師」的頑疾,向大家展示如何在自由的環境中培養建築人才。他說:「只有在實驗的狀態下,開放的狀態下,才有可能誕生大師。」
許江指出,建築藝術學院在王澍帶領下,以「不斷實驗」為題舉辦展覽,其主旨便是當代建築的實驗精神。本世紀之初,學院支持王澍的象山築造,支持重建建築藝術學院,恰要重拾中國本土建築學,追溯建院之初的建築學脈,以雅園般的生活與風雅,引領當代建築的理想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