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綺平
自從免費報紙和網報出現後,傳統的印刷媒體逐漸式微。惟獨英國最具影響力和最暢銷的《每日郵報》(Daily Mail),卻依然盡領風騷,屹立不倒。一本剖析《每》前世今生的歷史書上月出版,報界認為,此書極富啟發性,可供媒體參考。
《每日郵報》創辦於1896年,目前每日發行量為150萬份,稍遜於《太陽報》(The Sun)。但《每》在星期天的銷量遠超過《太》,於是英人認為,《每》是英國銷量最高的報紙。2011年《每》的網報是全球最大,目前僅落後於美國的《紐約時報》,排名第二。
《每》屬於知識廣泛的通俗小報,內容精簡,版面乾淨,圖片奪目,讀者對象以中產主婦為主。她們關心物價指數、樓市走勢;又喜歡諸事八卦,娛樂新聞和社會名流醜聞,愈轟動愈詳細愈愛看。據說,英國首相文翠珊便是《每》的忠實讀者。
《每》走中間派路線,既不屬於嚴肅大報如《衛報》(The Guardian),也不屬於黃色小報。這種兩方不討好的報紙,在面對電子媒體的巨浪衝擊下,理應最早遭到淹沒,但《每》處之泰然,迎刃而解。
新書《郵報的班底》(Mail Men)作者安迪遜(Adrian Addison)是資深傳媒人,他指出《每》能夠傲視全行,全「歸功」於那位像「瘋子」一樣的總編輯達克爾(Paul Dacre),帶領着一群「有魔鬼般精力」的傳媒人,所創造的奇蹟。
達克爾統領《每》有25年了。每晚,當這位68歲「猛虎」踏進編輯部,氣氛立刻緊張起來。他向下屬咆哮怒罵,催促交稿,更改翌日版面。新書形容,他諸多挑剔,版面很難令他滿意,需更改多次才過關。他罵人的嘴臉,就像登上舞台演戲那樣誇張,提高聲浪,揮舞雙拳。
但沒有人夠膽反駁他,因為老總的判斷猶如「把脈搏的醫師」,對英國讀者的「健康狀態」了如指掌。他心中有數,懂得迎合讀者要求,員工心服口服。
報界內當然也有人看不順眼達克爾。他年薪240萬英鎊;市郊購置面積達2萬英畝的別墅;午餐在編輯部進食,由管家用銀器餐具奉上......有離職的前《每》編輯形容達克爾獨裁,是行內最「乞人憎」的老總。
《每》在120年前的創辦口號:「這是一份為忙碌人和貧窮人而辦的報紙。」它堅持文章簡潔和售價低廉,此宗旨一直維持不變。其間《每》為了應付市場競爭,經過兩次改革,奠定報壇「大阿哥」地位。
首次改革是1971年英格里希(David English)任老總時,他將版面縮細成小報式樣,將讀者對象定位為中產女性-特別是「那些管治英國的男人背後的太太」。
第二次改革是1992年達克爾任老總。他將《每》的政治立場由原本的偏左,轉為中間偏右,傾向於保守派。它支持保守黨的疑歐政策,在今次英國脫歐投票中,起了很大作用。
經過兩次改革,《每》均成功扭轉劣勢,奪取六次英國最佳年度報業獎。無論它的小報風格如何低層次,達克爾如何橫行霸道,它有150萬份銷量,足以令人無言反駁,惟有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