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陳文華)以往屯門區以「自給自足」的理念設立工廠區,但工業並未如預期般興盛,現時屯門工廠區基本上已轉為商業區及貨倉,部分更發展成酒店。回歸前,隨着內地改革開放,工業北移,屯門區首當其衝受到衝擊,除倉庫業務外,當區工廠基本北移至深圳,但區內勞動力仍在,當區居民只有兩個選擇,即北上深圳工作或外出至香港市區工作。於屯門友愛北擔任區議員已達25年的陳雲生坦言「屯門區生不逢時」。
工廠北上 陳雲生嘆「生不逢時」
陳雲生指出,屯門區7分是水、2分是山,只有1分是土地,屯門區原本的土地面積便少,且多被自然山水分割成分散的一小塊一小塊土地,絕大部分屬政府官地,當區很難發展耕種業。
他指,政府曾試圖以土地優惠政策吸引其他區的工廠搬遷來屯門,包括初期屯門東亞紗廠、YKK拉鏈廠、彩星、牛奶公司等,都是那時候遷往屯門。
「遺憾的是,屯門區生不逢時。」他憶述,1979年毗鄰屯門的深圳市推出更加優惠的土地與稅務優惠,及以僅需10%香港薪金的人力資源優勢,吸引屯門工廠的目光,大批工廠在租約到期後選擇離開屯門往深圳發展,屯門區再一次變為「就業難區」,當區居民需要往外區尋找新的工作機會。
雖然屯門區工業連曇花一現的繁榮都未曾有過,但卻有一兩棟工廈曾為當區女性在一定的時段內創造就業機會。
陳雲生指出,當時區內女性既要照顧家庭又希望投入社會,屯門區為婦女特設兼職半日工或小時工,遷就小朋友放學時間,安排合適的工作輪替,令婦女可在照顧家庭的同時兼顧工作。
南豐工業城曾經是屯門工業起步的縮影,亦是為女性創造就業機會的代表。
陳雲生指出,上世紀80年代落成的南豐工業城樓上是工廠大廈,樓下是超級市場、酒樓餐廳、託兒所,當時有帶小朋友的婦女上班,可將兒童寄放在託兒所,專心在工廠工作,放工後接回小朋友,在樓下買完餸菜回家煮飯,十分方便。
這曾是屯門區獨有特色,但隨工廠北移,特色情景不再,他指,工業區徹底淪為貨倉,完全失去以往風貌,政府亦無力改變現狀。
轉型後使用率升至94%
陳雲生表示,現時位於屯門警署周圍的幾十棟工廠大廈仍存在,並以南豐工業城為代表,林林總總,一幢幢屹立在工業區,已全部轉型為商業區、商貿區、樓上舖、傢私舖或休閒活動場所。政府提供的數據顯示,工廠大廈轉型後的使用率約為94%。
屯門區議會副主席李洪森表示,回歸前後,屯門一直以住宅為主,未來若政府對區內工業區「拆牆鬆綁」,因應內地個人遊需要發展為貿易、旅遊中心,屯門區將有更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