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香港專題 > 正文

【十八區.20年之元朗篇】元朗充滿希望 圍城不再悲情

2017-06-30
■天水圍市容。 香港文匯報記者莊禮傑  攝■天水圍市容。 香港文匯報記者莊禮傑 攝

幾全民就業社區設施俱全 「當年求生存,如今求質素」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聶曉輝)元朗區位於香港新界西部,是18區中唯一「一區兩市」(即元朗新市鎮及天水圍新市鎮)的區份。2004年轟動全港的天水圍滅門慘案發生後,天水圍被社會冠以「悲情城市」之名。十多年後的今天,區內就業機會、工資水平與社區設施均大幅增加;當年的新來港人士都已融入社會,精神面貌截然不同。在天水圍服務16載、可說是天水圍北「開荒牛」的元朗區議員、立法會議員陸頌雄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指出,天水圍自回歸以來可說是從接近「零」到有、從陰霾到充滿希望,「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尤其是面積逾400公畝的洪水橋發展計劃完成後,可補天水圍的不足。」

元朗區是18區中歷史最悠久的地區之一,也是北區以外,另一個與深圳市相連的地區。

根據統計處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資料,元朗區有61萬人口,其中天水圍佔逾28.6萬。政府於上世紀80年代末發展天水圍新市鎮,首個位於天水圍的公共屋h天耀h於1992年落成,成為天水圍的中心區,後隨蚢霽羃座及嘉湖海逸酒店於1999年啟用而有所轉移。

1998年大欖隧道正式通車,天水圍居民從此不再需要依靠屯門公路往來九龍與香港島,天水圍南部發展大致完成。

天水圍北的發展於回歸後的1998年展開,天頌苑及天華h於翌年入伙,其後數年是天水圍北部屋h入伙的高峰期。

昔倫常慘案被冠「悲情城市」

令社會焦點放在天水圍的,是2004年4月發生於天水圍最北面天h的一宗滅門倫常慘案,一名新來港婦女及其一對6歲女兒同被丈夫殺害,其丈夫亦自盡亡。

該宗事件發生後,區內亦不時出現家暴問題,故天水圍一度被社會冠以「悲情城市」之名。

2001年起服務天水圍、2004年開始在天h擔任區議員至今的陸頌雄表示,一直不希望以「悲情」去形容天水圍,而當年居民生活困難的主因是新來港人士未適應香港及該區失業率高,「正所謂貧賤夫妻百事哀。」

當年,天水圍被標籤成「悲情」後,客觀條件是令政府、志願團體等各界給予更多支援,同時建立社區網絡,「唔係悲情都冇人理!」

會堂體育館圖書館醫院紛建

10年前,陸頌雄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曾指,慘案過後,區內的自發性服務不少,充滿人情味;政府亦投放了不少資源,如倍增社工人手、設立新的綜合服務中心及在天水圍北面興建第一間圖書館等,惟並未「切中」當區最需要、最核心的「就業」問題。

10年後,他再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現在香港接近全民就業,加上最低工資實施後,區內的基層工資大有改善,「當年的新來港人士如今已是永久性香港居民,小孩已長大成人,不少更投入職場,改善了家庭經濟環境,整體社區氣氛亦比從前好。」

他續說,十多年前整個天水圍北連一個足球場都無,今日天水圍已有1個大型足球場、兩個社區會堂、3間體育館、兩間圖書館,其中屏山天水圍公共圖書館更是全港第二大公共圖書館,加上濕地公園及今年初啟用的天水圍醫院,區內設施及市民生活已有巨大改變,只欠一個標準泳池,「區議會已通過,只待排期上立法會。」

車位交通負荷物價待改善

陸頌雄指出,當年開發天水圍北部時,適逢特區政府推行八萬五建屋計劃,後期因政策失衡而停售居屋,天水圍多個原打算用作居屋的屋苑遂變成如今的公共屋h,區內幾乎沒有商業活動,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發展,才進入今天的成熟期,「至少區內無就業的問題要解決了。」

他表示,區內的社會問題多年來亦轉變了,「當年係求生存,有份工便好,如今是求生活質素、優質就業,及解決車位、交通負荷與物價問題。」他從前接獲的求助多屬家庭糾紛,現時則有不少屬擠迫戶及調遷問題,「住對居民而言始終最重要,單是嘉湖一個細單位便由當初100萬元升至現時逾400萬元,小市民如何負擔得起?」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