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列斯大學設立了語言夥伴計劃(Language Partner),提供平台配對世界各地的學生,讓大家學習對方的母語。筆者到英國留學,當然希望與當地人多多聊天,好好提升自己的英語水平,不過一翻閱語言學習中心的登記簿,我不禁倒抽一口涼氣。
普通話多人學 粵語受冷落
打開厚厚的登記簿,翻至「學習普通話」一欄,整吋厚的報名表頓現眼前,反映不同國家的學生,對能說流利普通話的學生十分渴求。
筆者的一位英國型男友人,本身在倫敦長大,父母是巴西和意大利人,自小能操4種語文,不過他深受中華文化吸引,並考慮到內地發展,於是大學主修中文,今年9月更前往上海戲劇學院修讀碩士,為他的東方銀色事業踏出第一步。
中國近年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加上「一帶一路」倡議,「中國熱」、「普通話熱」不難理解。而當我打開登記簿中「學習廣東話」一欄,卻只有薄薄的一頁紙,意味着要成功配對語言夥伴,會是十分渺茫。
香港從前有「東方荷里活」美譽,加上燴炙人口的經典電視劇,展示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以外,文化上的吸引力;但近年來港劇口碑每況愈下,縱偶有驚喜,仍難以回復昔日光輝。我那一代的同學朋友,早已轉投美劇、韓劇懷抱,連我其中一位內地語言夥伴也慨嘆,以前她都靠看香港電視劇學習粵語,今天卻苦無好看的港劇可追。
特區政府及商界常說,要刺激香港對外的吸引力,大興土木增建娛樂設施,但硬件以外,一個地方的內涵更是關鍵所在。
倫敦哈仔車站人滿
《哈利波特》的書迷,想必對倫敦的國王十字車站(King's Cross Station)不會陌生,因為哈利每次回去霍格華茲時,必定要到它的九又四分三月台上車。現實中這個車站不但設有一架「半穿牆」的手推車(連同行李)供遊人拍照留念,還設有哈利波特專門店售賣各類精品。
筆者每次坐火車南下倫敦途經這個車站時,都只能望門興嘆,因為實在太多人排隊拍照留念。
神探故居走紅
同樣情況,也可見於倫敦的貝克街221B─神探福爾摩斯的「故居」,上址現已改建成博物館。這位神探近年因英國廣播公司BBC改編的電視劇又成為紅人,很多人專程去參觀這個小小的博物館,館內設有他的起居室,門外則有維多利亞女王時期的「警察」站崗;加上街道上他的銅像和地鐵站內的剪影,這位神探的身影,在貝克街可謂無處不再。
這種軟文化帶動經濟的模式,也令人想起近年的韓國。Oppa、女團、韓劇、綜藝節目、音樂等娛樂文化席捲亞洲,不少韓劇拍攝地點成為旅客朝聖景點,江南Style的騎馬舞更成為全球話題,吸引不少外國人學習韓文,從而帶動整個韓國品牌,以及韓國不同城市的旅遊發展。
回到語言夥伴計劃一事,筆者慶幸自己成功與那唯一希望學習廣東話的英國同學配對上,因為他有意往香港發展。希望有一天,有意學習廣東話的外國人,不止於「一頁紙」。■劉景熙
作者簡介:前報章港聞記者,主要跟進政治及教育新聞;現於英國列斯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修讀政治傳播碩士,希望把所學所思,回饋香港。